麻痹性腸梗阻可能由術后創傷、電解質紊亂、腹腔感染、藥物副作用、神經系統疾病等原因引起。
腹部手術后腸道神經功能暫時抑制是常見誘因,手術操作直接刺激腸系膜或腹膜可能導致腸蠕動消失。建議術后早期床上翻身活動,咀嚼口香糖通過假飼反射促進腸功能恢復。
低鉀血癥、低鎂血癥等異常會干擾腸道平滑肌電生理活動,血鉀低于3.0mmol/L時腸管收縮力顯著下降。需監測血清電解質水平,適量補充香蕉、橙汁等富鉀食物。
腹膜炎、闌尾炎等炎癥產生的毒素可作用于腸壁神經叢,可能與腫瘤壞死因子α等炎性介質過度釋放有關,常伴有發熱、腹膜刺激征。需靜脈使用頭孢曲松、甲硝唑等抗生素控制感染源。
阿片類鎮痛藥通過激活μ受體抑制腸蠕動,抗膽堿能藥物如阿托品可阻斷副交感神經傳導。長期使用這些藥物需配合促胃腸動力藥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
糖尿病性神經病變、帕金森病等累及自主神經系統時,腸神經節細胞受損導致傳導障礙,多伴有便秘與腹脹交替出現。需控制原發病,必要時采用新斯的明等膽堿酯酶抑制劑。
每日攝入20-30g膳食纖維的燕麥、紅薯等食物,配合腹部順時針按摩可改善腸道蠕動;癥狀持續超過48小時或出現劇烈腹痛需立即就醫排除機械性腸梗阻,嚴重者可能需行腸造瘺減壓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