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血小板減少可通過飲食調整、病因治療、藥物干預、定期監測、輸血支持等方式改善,通常與妊娠生理變化、營養缺乏、免疫異常、感染、遺傳因素有關。
1、飲食調整:
增加富含鐵、葉酸和維生素B12的食物,如動物肝臟、深綠色蔬菜和雞蛋,有助于促進血小板生成。避免生冷食物降低感染風險,每日分次少量進食高蛋白食物,如魚肉和豆制品,可改善造血微環境。
2、病因治療:
妊娠期血小板減少可能與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或HELLP綜合征相關,需控制血壓并治療原發病。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者需進行糖皮質激素治療,病毒感染引起者需抗病毒治療。
3、藥物干預:
嚴重血小板減少可考慮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提升血小板計數,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可用于免疫因素導致的血小板減少。促血小板生成素受體激動劑如艾曲泊帕需在醫生指導下謹慎使用。
4、定期監測:
每周進行血常規檢查追蹤血小板變化,當血小板低于50×10?/L時增加監測頻率。觀察皮膚黏膜出血傾向,定期進行凝血功能檢測評估出血風險。
5、輸血支持:
血小板低于20×10?/L或有活動性出血時需輸注血小板,剖宮產前建議將血小板提升至50×10?/L以上。輸血需采用去白細胞血小板制劑,降低同種免疫反應風險。
孕婦血小板減少期間應保持充足休息,避免劇烈運動和磕碰,使用軟毛牙刷減少牙齦出血。保持室內濕度防止鼻黏膜干燥出血,穿著寬松衣物避免皮膚摩擦。每日記錄出血癥狀變化,出現頭痛、視物模糊等異常及時就診。飲食注意葷素搭配,適量補充紅棗、花生衣等輔助改善凝血功能的食物,但不可替代正規治療。保持情緒穩定,定期產檢評估胎兒發育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