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后大便失禁建議優先就診肛腸外科或婦產科,可能與盆底肌損傷、分娩創傷、神經損傷、肛周感染、慢性便秘等因素有關。
1、肛腸外科:
盆底肌功能障礙或肛門括約肌撕裂需通過肛腸外科評估,醫生可能建議生物反饋訓練、肛門超聲檢查。伴隨肛門墜脹感或排便不凈感時需排除肛瘺、痔瘡等疾病。
2、婦產科:
分娩導致的會陰撕裂或產鉗助產損傷需婦產科復查,盆底肌電刺激、凱格爾運動可改善肌力。伴隨陰道下墜感或尿失禁時需排查盆腔器官脫垂。
3、神經損傷:
產程過長壓迫骶神經可能引起感覺異常,肌電圖檢查可明確損傷程度。低頻脈沖電療、針灸有助于神經功能恢復。
4、感染因素:
會陰側切傷口感染或肛周膿腫可能導致括約肌功能暫時性障礙,需進行分泌物培養。局部紅外線照射、高錳酸鉀坐浴可促進愈合。
5、慢性便秘:
產后長期便秘引發直腸敏感性下降,增加膳食纖維、定時排便訓練能緩解癥狀。乳果糖、小麥纖維素可軟化糞便。
日常避免久蹲久坐,練習提肛運動每日3組每組15次,飲食增加燕麥、火龍果等富含膳食纖維食物,溫水坐浴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癥狀持續超過2周或伴隨發熱、便血需及時復診,必要時聯合康復醫學科進行盆底綜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