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動癥可通過行為干預、藥物治療、家庭訓練、學校支持、心理治療等方式改善癥狀。最佳干預年齡為3-6歲,可能與神經發育延遲、遺傳因素、環境刺激、腦功能異常、家庭教養方式等因素有關。
1、行為干預:
3-6歲是行為塑造黃金期,通過正強化訓練培養專注力。采用代幣獎勵法規范行為,如完成拼圖給予貼紙獎勵。結構化日程安排減少環境干擾,每日固定學習、游戲、休息時段。
2、藥物治療:
6歲以上癥狀顯著者考慮鹽酸哌甲酯、托莫西汀、阿托莫西汀等藥物。藥物需配合行為管理,定期評估療效與副作用。藥物治療期間需監測心率、血壓及生長發育指標。
3、家庭訓練:
家長需學習非暴力溝通技巧,避免體罰與過度批評。建立清晰行為規則,采用"5秒等待法"延緩沖動反應。親子共同進行舒爾特方格、迷宮游戲等專注力訓練。
4、學校支持:
教師應調整教學策略,采用分段式任務布置。安排前排座位減少干擾,允許使用壓力球釋放精力。建立個性化教育計劃,每20分鐘安排1次肢體活動。
5、心理治療:
認知行為療法適用于8歲以上兒童,改善情緒調節能力。社交技能訓練小組幫助建立同伴關系,角色扮演模擬沖突解決場景。沙盤治療適用于語言表達能力較弱的患兒。
飲食方面增加深海魚、堅果等富含Omega-3食物,限制人工色素及高糖食品。每日保證60分鐘跳繩、游泳等有氧運動,睡前進行深呼吸放松訓練。建立固定的睡眠作息,臥室避免電子設備干擾。定期復診評估治療效果,根據發育階段調整干預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