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性關節炎可通過非甾體抗炎藥、抗風濕藥物、糖皮質激素、物理治療、手術治療等方式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通常由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遺傳易感性、免疫系統異常、環境因素、內分泌紊亂等原因引起。
1、藥物治療:
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雙氯芬酸鈉、塞來昔布可緩解關節疼痛和炎癥??癸L濕藥物甲氨蝶呤、來氟米特、羥氯喹能延緩病情進展。糖皮質激素潑尼松、地塞米松用于急性發作期短期控制癥狀。
2、物理干預:
熱敷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冷敷有助于減輕急性期腫脹。超聲波治療能改善關節活動度,水療通過浮力減輕關節負重。每周3次30分鐘的低沖擊運動如游泳、騎自行車可保持關節功能。
3、營養調節:
增加深海魚類、亞麻籽等富含ω-3脂肪酸食物,減少紅肉攝入可降低炎癥反應。補充維生素D和鈣質有助于骨骼健康,每日建議攝入300ml低脂乳制品。地中海飲食模式包含橄欖油、堅果、全谷物等抗炎成分。
4、手術方案:
滑膜切除術適用于藥物治療無效的持續性滑膜炎,關節置換術用于嚴重關節畸形患者。手術指征需結合X線顯示的關節破壞程度,術后需配合康復訓練恢復關節功能。
5、并發癥管理:
心臟炎可能與鏈球菌持續感染、免疫復合物沉積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心悸、胸悶等癥狀。肺部纖維化需定期進行肺功能檢測,雷諾現象應注意肢體保暖。
日常保持關節保暖避免受涼,使用輔助器具減輕負重關節壓力。規律進行關節活動度訓練,如太極拳、瑜伽等低強度運動。監測藥物不良反應,定期復查血常規和肝腎功能。建立長期隨訪計劃,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控制疾病活動度。戒煙限酒,維持BMI在18.5-23.9范圍減輕關節負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