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道刺痛可通過保持局部清潔、避免刺激物接觸、穿著透氣衣物、合理使用潤滑劑、及時就醫等方式預防。陰道刺痛通常由感染、過敏反應、激素變化、機械摩擦、皮膚疾病等因素引起。
1、清潔護理:
每日用溫水清洗外陰,避免使用堿性肥皂或含香精的洗液。排尿后從前向后擦拭,防止腸道細菌污染。月經期間每2-3小時更換衛生巾,避免使用內置式衛生棉條超過8小時。清洗后保持干燥,可選用純棉柔巾輕拍吸水。
2、規避刺激:
停用含酒精、色素或防腐劑的護墊和衛生用品。洗衣時選擇無磷洗衣液,避免殘留化學物質。性行為前確認潤滑充分,拒絕使用含薄荷或辣椒素的情趣產品。新購內褲需多次洗滌去除甲醛等加工殘留物。
3、衣物選擇:
優先穿著100%棉質內褲,每日更換并60℃以上高溫洗滌。避免丁字褲、塑身衣等壓迫性服飾,減少局部摩擦。夏季選擇裙裝替代緊身牛仔褲,保持會陰部空氣流通。游泳后立即更換濕泳衣,防止潮濕環境滋生霉菌。
4、激素調節:
圍絕經期女性可能出現外陰萎縮性刺痛,可能與雌激素水平下降有關,通常伴隨陰道干澀、性交疼痛等癥狀。婦科醫生可能建議使用雌三醇乳膏或普羅雌烯陰道膠囊。哺乳期女性因低雌激素狀態,可短期使用pH4.0的乳酸凝膠調節菌群。
5、感染控制:
反復刺痛可能與念珠菌、滴蟲等病原體感染有關,通常表現為異常分泌物、灼熱感等癥狀。確診需進行白帶常規檢查,真菌感染可選用克霉唑栓、硝酸咪康唑栓或制霉菌素片。細菌性陰道病需甲硝唑栓或克林霉素乳膏治療。
日常增加酸奶、納豆等含益生菌食物攝入,補充維生素B2和維生素E。避免久坐不動,每小時起身活動促進盆腔血液循環。出現持續刺痛、異常出血或潰瘍時,需排除皰疹、外陰白斑等疾病,及時進行陰道鏡或病理檢查。性傳播疾病高危人群建議每年進行HPV和衣原體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