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里出現無痛無癢的小疙瘩可能由口腔黏液腺囊腫、口腔乳頭狀瘤、口腔扁平苔蘚、口腔纖維瘤或局部刺激增生引起。
1、黏液腺囊腫:
唾液腺導管阻塞導致黏液潴留形成囊腫,常見于下唇內側或頰黏膜。表現為半透明、柔軟的小突起,直徑通常小于1厘米。多數因咬傷或局部摩擦導致導管損傷,可通過激光或手術切除治療,復發率約15%。
2、口腔乳頭狀瘤:
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良性增生,多發生在舌緣或軟腭。呈白色或粉紅色菜花狀突起,生長緩慢。需通過病理活檢確診,高頻電刀切除是主要治療方式,術后需定期復查排除惡變可能。
3、口腔扁平苔蘚:
免疫介導的慢性炎癥性疾病,好發于頰黏膜。特征為網狀白色條紋伴輕微隆起,可能伴隨糜爛。需避免辛辣食物刺激,局部應用糖皮質激素軟膏可緩解癥狀,嚴重者需口服免疫調節劑。
4、口腔纖維瘤:
結締組織過度增生形成的良性腫瘤,常見于牙齦或硬腭。質地堅韌、顏色與黏膜一致,生長緩慢。多由慢性機械刺激如不良修復體誘發,手術完整切除后極少復發,預后良好。
5、局部刺激增生:
長期物理摩擦如牙齒銳緣、義齒壓迫導致的反應性增生。表現為界限清楚的黏膜增厚,表面光滑。去除刺激因素后多數可自行消退,持續存在者需手術修整,同時處理原發刺激源。
建議保持口腔清潔,使用軟毛牙刷避免黏膜損傷,定期檢查口腔修復體是否合適。增加維生素B族和維生素C攝入有助于黏膜修復,避免過燙或過硬食物刺激。觀察2周若無消退或出現增大、出血、疼痛等癥狀,需及時就診口腔黏膜科進行專科檢查。日常可輕柔按摩局部促進血液循環,但禁止自行挑破或擠壓腫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