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袖損傷康復訓練可通過關節活動度訓練、肌力強化訓練、姿勢調整訓練、功能性訓練、疼痛管理等方式進行。肩袖損傷通常由急性外傷、慢性勞損、肩峰形態異常、肌腱退行性變、肩關節不穩等原因引起。
采用鐘擺練習和被動輔助牽拉改善肩關節活動范圍。仰臥位使用健側手輔助患側進行前屈、外展動作,每天3組每組10次。疼痛緩解后逐步加入滑輪系統訓練,避免引發代償性聳肩動作。
從等長收縮訓練開始,靠墻進行肩關節各方向靜力性對抗。逐步過渡到彈力帶訓練,重點強化岡上肌和肩胛下肌。采用側臥位外旋、俯臥位水平外展等閉鏈運動,每周遞增10%阻力強度。
糾正圓肩駝背體態,通過胸小肌拉伸和菱形肌激活改善肩胛骨位置。使用肌效貼輔助維持肩峰下間隙,工作臺高度調整至肘關節屈曲90度,電腦顯示器置于眼睛水平線以下15度。
模擬日常抓取、推拉動作進行階梯式訓練,從1公斤啞鈴上舉開始重建運動模式。引入瑞士球訓練增強肩胛胸壁關節穩定性,羽毛球揮拍等專項運動前需完成6周基礎訓練。
急性期采用冰敷15分鐘/次緩解炎癥,慢性期使用濕熱敷促進血液循環。超聲波治療可促進肌腱修復,體外沖擊波適用于鈣化性肌腱炎。夜間睡眠時保持肩關節內旋位需使用外展枕。
康復期間建議攝入足量維生素C和蛋白質促進結締組織修復,三文魚等富含omega-3食物有助于減輕炎癥反應。避免過頭投擲動作和單側背包負重,游泳宜選擇自由泳替代蝶泳。訓練后出現持續30分鐘以上疼痛需暫停訓練并復查MRI,術后患者需嚴格遵循12周漸進式康復方案。太極拳云手動作可作為后期維持性訓練,高爾夫揮桿等旋轉運動建議延至康復6個月后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