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肛可通過溫水坐浴、提肛運動、飲食調整、中藥外敷、手法復位等方式保守治療。脫肛通常由長期便秘、慢性腹瀉、盆底肌松弛、妊娠分娩、直腸黏膜脫垂等因素引起。
每日2次用40℃左右溫水坐浴10-15分鐘,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水中可加入少量高錳酸鉀溶液或金銀花煎劑,具有消炎消腫作用。坐浴后保持肛門干燥,避免摩擦刺激。
平臥時收縮肛門肌肉5秒后放松,每日練習3組每組20次。站立時可配合踮腳尖動作增強效果。長期堅持能改善盆底肌張力,減輕直腸下垂程度。
增加芹菜、燕麥、火龍果等高纖維食物攝入,每日飲水不少于1500ml。限制辛辣刺激食物,避免飲酒。規律進食小米粥、山藥泥等易消化食物,保持大便軟化通暢。
五倍子、枯礬等中藥研末后與凡士林調敷患處。馬應龍麝香痔瘡膏、肛泰軟膏等中成藥具有收斂固脫功效。使用前需清潔肛門,外敷后臥床休息1小時。
戴無菌手套涂抹石蠟油,將脫出腸管輕柔推回肛內。復位后需俯臥休息30分鐘,三天內避免久蹲用力。反復脫出者可使用丁字帶固定,配合紅外線理療促進組織修復。
保守治療期間應避免重體力勞動和久坐久站,選擇慢跑、八段錦等溫和運動。癥狀持續加重或出現嵌頓需及時就醫,必要時考慮硬化劑注射或Altemeier手術等治療方式。保持良好排便習慣,便后可用智能馬桶溫水沖洗減少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