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齦炎與牙齦癌可從病因、癥狀、治療及預后等多方面區分。牙齦炎通常由菌斑刺激、牙石堆積、口腔衛生不良等引起,表現為牙齦紅腫、出血;牙齦癌多與長期慢性刺激、煙草使用、HPV感染相關,常伴隨潰瘍、腫塊及牙齒松動。
1、病因差異:牙齦炎主要因菌斑生物膜刺激牙齦組織,誘發非特異性炎癥反應,長期牙石堆積會加重病情。牙齦癌的發病與煙草中的亞硝胺、人乳頭瘤病毒16型感染密切相關,長期佩戴不適義齒造成的慢性創傷也是誘因。牙齦炎通過潔治術和抗生素治療可愈,牙齦癌需手術切除聯合放化療。
2、癥狀特點:牙齦炎表現為刷牙時出血、牙齦邊緣呈鮮紅色腫脹,探診易出血但無自發性疼痛。牙齦癌早期可能出現經久不愈的潰瘍,后期可見菜花樣腫塊,觸之易出血,伴有下頜麻木或牙齒異常松動,這些癥狀在牙齦炎中不會出現。
3、疾病進展:牙齦炎病變局限于牙齦軟組織,及時治療可完全恢復。牙齦癌會侵犯牙槽骨和頜骨,CT檢查可見骨質破壞,晚期可能轉移至頸部淋巴結。牙齦炎不會惡變,但長期重度牙周炎可能增加口腔癌風險。
4、診斷方法:牙齦炎通過口腔視診和探診即可確診,牙周探診深度一般不超過3mm。牙齦癌需進行活檢病理檢查,影像學評估骨質破壞范圍,必要時進行PET-CT排查遠處轉移。血清腫瘤標志物如SCC抗原檢測有助于鑒別。
5、治療手段:牙齦炎采用超聲潔治配合氯己定含漱液,嚴重者使用多西環素凝膠局部給藥。牙齦癌需廣泛切除術,根據分期選擇頸淋巴清掃術或游離皮瓣修復,術后輔助放療常用調強放療技術,化療藥物包括順鉑和5-氟尿嘧啶。
日常應使用軟毛牙刷配合巴氏刷牙法,每半年接受專業潔牙。牙齦癌術后需長期隨訪,恢復期建議進食高蛋白流食,進行張口訓練防止顳下頜關節強直。兩者預防關鍵都在于戒煙限酒,控制菌斑堆積,對持續兩周以上的口腔潰瘍應及時就診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