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后出血可能由子宮收縮乏力、胎盤因素、產道損傷、凝血功能障礙、子宮內翻等原因引起,可通過按摩子宮、藥物治療、手術止血、輸血治療、子宮動脈栓塞等方式治療。
1、子宮收縮乏力:分娩后子宮肌纖維收縮能力減弱,無法有效壓迫血管止血。可能與多胎妊娠、羊水過多、產程延長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陰道流血量多、子宮輪廓不清等癥狀。可通過雙手按摩子宮底刺激收縮,熱敷下腹部促進血液循環。
2、胎盤因素:胎盤殘留、胎盤植入或胎盤早剝導致剝離面持續出血。可能與子宮內膜損傷、前置胎盤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突發大量出血、胎盤娩出不完整等癥狀。需行超聲檢查確認殘留組織,必要時實施清宮術或胎盤剝離術。
3、產道損傷:宮頸裂傷、陰道壁撕裂或會陰切口延伸造成血管破裂出血。可能與急產、胎兒過大、器械助產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持續性鮮紅色出血、局部血腫形成等癥狀。需立即縫合修補損傷部位,嚴重者需行陰部動脈結扎術。
4、凝血功能障礙:妊娠合并血液病或羊水栓塞引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可能與子癇前期、胎盤早剝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全身多部位出血、注射點滲血等癥狀。需輸注新鮮冰凍血漿、冷沉淀或血小板,同時治療原發病。
5、子宮內翻:子宮底部向宮腔內凹陷導致血管扭曲出血。可能與臍帶牽拉、宮底按壓不當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劇烈腹痛、休克等癥狀。需立即手法復位或行經腹子宮復位術,配合使用縮宮素類藥物。
產后24小時內需密切監測出血量及生命體征,每2小時按壓宮底觀察收縮情況。飲食宜選擇高鐵高蛋白食物如動物肝臟、菠菜、紅棗,避免生冷辛辣刺激。早期下床活動促進惡露排出,每日進行凱格爾運動增強盆底肌力量。出血量超過500ml或出現頭暈、心悸等貧血癥狀時需及時就醫,必要時進行輸血支持治療。保持會陰清潔干燥,使用碘伏消毒液每日沖洗兩次預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