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子絲菌病的診斷需結合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及病理學特征,常見方法包括皮損組織培養、病理活檢、分子生物學檢測等。
典型癥狀為慢性無痛性皮膚結節或潰瘍,多沿淋巴管呈串珠樣分布。部分患者可能出現發熱、乏力等全身癥狀。免疫抑制患者易出現播散性感染,表現為多器官受累。
取皮損滲出液或組織標本進行沙氏培養基培養,2-4周可見棕褐色絨毛狀菌落生長。培養陽性為診斷金標準,但耗時長且敏感性約60%-80%。
組織病理顯示化膿性肉芽腫改變,PAS染色可見酵母樣孢子。典型表現為"星狀體"結構,中央為中性粒細胞,周圍環繞組織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
PCR技術可快速檢測孢子絲菌特異性DNA序列,敏感性達90%以上。基因測序能準確鑒定菌種,適用于培養陰性病例或播散型感染的確診。
檢測患者血清中特異性抗體,如免疫擴散試驗、ELISA等。抗體滴度升高提示活動性感染,但需注意與其他真菌感染的交叉反應。
日常護理需保持創面清潔干燥,避免接觸腐爛植物或土壤。飲食建議增加蛋白質攝入如雞蛋、魚肉,補充維生素C促進組織修復。適度進行太極拳、散步等低強度運動增強免疫力,出現新發皮損或發熱癥狀應及時復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