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治療脂溢性皮炎可通過清熱利濕、疏風止癢、健脾化濕、養(yǎng)血潤燥、外治法等方式改善癥狀。脂溢性皮炎可能與濕熱內蘊、血虛風燥、飲食不節(jié)、情志失調、外感風邪等因素有關。
濕熱內蘊是脂溢性皮炎的常見證型,表現(xiàn)為頭皮或面部油膩性紅斑、黃色鱗屑。中醫(yī)常用龍膽瀉肝湯、茵陳蒿湯等方劑清肝膽濕熱,配合黃芩、梔子等中藥。日常需避免辛辣油膩食物,適當飲用薏苡仁赤小豆粥。
外感風邪可誘發(fā)皮膚瘙癢、脫屑,常用消風散加減治療,含荊芥、防風等祛風藥。局部瘙癢明顯者可配合薄荷、冰片外洗。避免搔抓刺激,選擇棉質透氣衣物減少摩擦。
脾虛濕盛型患者多見頭面油膩伴乏力,參苓白術散加減能健脾滲濕,常用藥材包括白術、茯苓、山藥等。飲食宜添加山藥、蓮子等健脾食材,忌食生冷甜膩。
血虛風燥證常見于慢性期,皮膚干燥脫屑,當歸飲子、四物湯等方劑可滋陰養(yǎng)血潤燥,含當歸、熟地黃等。可配合芝麻、核桃等堅果類食物,避免過度清潔。
中醫(yī)外治包括黃柏、苦參煎湯外洗,青黛散、三黃散等外敷。針灸選取曲池、血海等穴位調節(jié)氣血,耳穴貼壓選取肺、內分泌等區(qū)域。急性期需保持患處清潔干燥。
中醫(yī)治療脂溢性皮炎需辨證施治,結合個體體質調整方案。日常建議低糖低脂飲食,適量食用冬瓜、黃瓜等利濕食物,避免熬夜及精神緊張。規(guī)律進行八段錦、太極拳等舒緩運動,皮損嚴重時及時就醫(yī)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