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肉瘤可能由激素水平異常、基因突變、長期雌激素刺激、盆腔放射治療史、遺傳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過手術切除、放療、化療、靶向治療、激素治療等方式干預。
雌激素與孕激素比例失衡可能刺激子宮內膜異常增生。臨床表現為異常子宮出血或絕經后出血,需通過血清激素檢測評估。調整生活方式如控制體重、減少高脂肪飲食有助于降低風險。
TP53、PTEN等抑癌基因突變與子宮平滑肌肉瘤發生相關。這類腫瘤生長迅速,常伴盆腔壓迫癥狀。基因檢測可輔助診斷,靶向藥物如帕唑帕尼可用于特定基因突變患者。
未對抗的雌激素暴露超過5年會使風險增加3倍。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可能出現持續子宮內膜增厚。建議定期超聲監測,必要時采用孕激素周期治療。
既往接受過盆腔放療者可能在10-20年后發生輻射相關肉瘤。這類腫瘤對常規化療耐藥率高,需廣泛子宮切除術聯合異環磷酰胺化療方案。
李-佛美尼綜合征患者存在種系TP53突變,其40歲前發病風險達25%。這類患者需從20歲開始每年進行盆腔MRI篩查,必要時預防性子宮切除術。
日常需保持BMI<25并每周進行150分鐘有氧運動,推薦地中海飲食模式,限制紅肉攝入。術后患者應進行盆底肌訓練,放療期間使用陰道擴張器預防粘連。出現陰道排液增多或下腹墜脹感應及時復查PET-CT,五年生存率隨分期不同波動于15%-70%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