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口瘡可通過觀察口腔黏膜白斑、伴隨癥狀、喂養習慣、家庭傳染史、實驗室檢查等方式判斷。鵝口瘡通常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免疫力低下、抗生素濫用、口腔衛生不良、母嬰垂直傳播等原因引起。
1、口腔黏膜白斑:
典型表現為頰黏膜、舌面或上顎出現乳白色凝乳狀斑塊,用力擦拭后基底潮紅或出血。與奶漬不同,白斑不易刮除且周圍可能有充血環。嬰幼兒常因疼痛拒食或哭鬧。
2、伴隨癥狀:
可能伴隨低熱、煩躁不安、吞咽困難等癥狀。病理性因素與免疫缺陷或長期使用激素有關,通常表現為反復發作、病變范圍擴散至咽喉。需排查HIV感染或糖尿病等基礎疾病。
3、喂養習慣:
奶瓶或乳頭消毒不徹底、母乳喂養期間母親乳頭真菌感染均可誘發。檢查奶瓶是否殘留奶垢,母親乳頭有無皸裂或灼痛感。避免共用安撫奶嘴等物品。
4、家庭傳染史:
家庭成員存在腳氣、陰道念珠菌病等真菌感染時,通過接觸傳播風險增高。注意照顧者手部衛生,患兒毛巾應高溫消毒。免疫力正常者通常2周內自愈。
5、實驗室檢查:
刮取白斑鏡檢可見假菌絲或孢子培養陽性可確診。頑固病例需做藥敏試驗,常用制霉菌素、克霉唑、氟康唑治療。避免自行使用抗生素加重菌群失調。
保持口腔清潔可用紗布蘸碳酸氫鈉溶液輕柔擦拭,哺乳前后溫水清潔乳頭。增加維生素B族和鋅攝入增強免疫力,選擇無糖酸奶調節腸道菌群。病變持續超過兩周或伴隨發熱需兒科就診,免疫功能異常患兒需系統性抗真菌治療。注意區分皰疹性口炎等病毒感染,避免使用含薄荷的口腔護理產品刺激黏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