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化膿性腦膜炎可能由B族鏈球菌感染、大腸桿菌感染、李斯特菌感染、醫源性操作污染、免疫缺陷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現為發熱或體溫不升、喂養困難、前囟膨隆、驚厥、意識障礙等癥狀。
約60%患兒出現發熱,早產兒及重癥者可表現為體溫不升。中樞性發熱多呈弛張熱型,與感染灶釋放致熱原刺激體溫調節中樞有關。需持續監測肛溫,采用物理降溫或暖箱調節體溫。
吮吸反射減弱或消失是腦膜刺激的早期表現。患兒出現拒奶、嘔吐、胃潴留等癥狀,與顱內壓增高引起的迷走神經興奮有關。需采用鼻飼喂養,選擇低滲透壓配方奶減輕胃腸負擔。
門張力增高是特征性體征,觸診呈"牛皮紙樣"感。顱縫分離可在X線片中顯示,超聲檢查可見腦室擴張。需保持患兒頭高位,避免劇烈哭鬧加重顱內壓。
局灶性或全身性抽搐多由腦實質損傷或電解質紊亂引發。發作時表現為眼球凝視、肢體節律性抽動,腦電圖顯示癇樣放電。需緊急處理驚厥持續狀態,苯巴比妥是首選抗驚厥藥物。
從嗜睡進展至昏迷提示病情惡化,格拉斯哥昏迷評分≤8分屬危重狀態。腦干反射消失是預后不良征兆,需機械通氣維持氧合,甘露醇脫水降低顱壓。
母乳喂養可提供分泌型IgA增強腸道免疫屏障,每日撫觸刺激有助于神經功能恢復。維持環境溫度在24-26℃減少能量消耗,體位更換每2小時一次預防壓瘡。出現角弓反張、瞳孔不等大等腦疝征象時需立即CT檢查,腦室引流術與腰大池引流術是常見手術干預方式。康復期需定期評估聽力視力及運動功能,高壓氧治療可改善缺氧性腦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