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的重要檢查手段主要有胃鏡檢查、病理活檢、影像學檢查、腫瘤標志物檢測、幽門螺桿菌檢測。
1、胃鏡檢查:
胃鏡是胃癌診斷的金標準,可直接觀察胃黏膜病變,發現早期微小病灶。檢查時醫生將帶有攝像頭的軟管經口腔插入胃部,能清晰顯示潰瘍、腫塊等異常結構。對于可疑病灶可同步進行活檢,40歲以上高危人群建議每1-2年篩查一次。
2、病理活檢:
通過胃鏡鉗取病變組織進行病理學分析,可明確腫瘤性質、分化程度及浸潤深度。典型胃癌病理表現為腺體結構破壞、細胞異型性明顯。活檢還能進行免疫組化檢測,為后續靶向治療提供依據,準確率達95%以上。
3、影像學檢查:
增強CT可評估腫瘤大小、淋巴結轉移及遠處器官侵犯情況,對分期診斷至關重要。超聲內鏡能清晰顯示胃壁各層結構,判斷腫瘤浸潤深度。MRI對肝轉移灶檢出敏感性較高,PET-CT則有助于發現全身隱匿性轉移。
4、腫瘤標志物:
CEA、CA19-9、CA72-4等血清標志物雖不能單獨用于診斷,但可作為療效監測指標。胃癌患者CEA陽性率約40%,進展期可能升高至正常值10倍以上。需注意慢性胃炎等良性疾病也可能導致輕度升高。
5、幽門螺桿菌檢測:
尿素呼氣試驗或糞便抗原檢測可確認幽門螺桿菌感染,該菌是胃癌I類致癌原。根除治療可降低癌變風險,尤其適用于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血清抗體檢測適用于流行病學調查,但不能區分現癥感染。
胃癌篩查應結合個體風險因素選擇檢查組合,長期胃部不適者需及時完善胃鏡檢查。日常注意分餐制預防幽門螺桿菌感染,控制腌制食品攝入。確診患者術后需定期復查腫瘤標志物和影像學,規律進食高蛋白食物促進恢復,適度有氧運動增強免疫功能,出現嘔血、黑便等報警癥狀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