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齦長泡可能由口腔潰瘍、牙齦炎、根尖周炎、黏液囊腫或皰疹性口炎引起,可通過局部清潔、抗炎治療或專業口腔處理緩解。
1、口腔潰瘍:
口腔潰瘍是牙齦長泡的常見原因,表現為圓形或橢圓形淺表糜爛,周圍充血。可能與維生素缺乏、局部創傷或免疫力下降有關。保持口腔衛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通常7-10天自愈。反復發作需排查系統性免疫疾病。
2、牙齦炎:
菌斑堆積導致牙齦組織炎癥反應,可能形成膿腫樣隆起。伴隨刷牙出血、牙齦紅腫。加強巴氏刷牙法清潔,使用氯己定含漱液控制感染。長期未愈可能發展為牙周炎,需專業齦下刮治。
3、根尖周炎:
齲齒或牙外傷引發的牙髓壞死,導致根尖區膿液積聚形成瘺管。觸診有波動感,對應患牙叩痛明顯。需根管治療清除感染源,嚴重者需配合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控制急性炎癥。
4、黏液囊腫:
小唾液腺導管阻塞形成的半透明囊泡,好發于下唇和牙齦。多因咬傷或摩擦導致腺體破裂。較小囊腫可觀察自愈,持續增大需手術切除。避免反復刺激可預防復發。
5、皰疹性口炎:
單純皰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簇集性小水皰,破潰后形成潰瘍。兒童多見,伴發熱和淋巴結腫大。保持口腔清潔,疼痛明顯可用利多卡因凝膠緩解,嚴重者需阿昔洛韋抗病毒治療。
日常需選用軟毛牙刷避免機械刺激,增加獼猴桃、柑橘等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攝入。出現持續腫大、化膿或伴隨面部腫脹時,提示感染擴散可能,應立即口腔科就診。定期潔牙能有效預防菌斑相關性牙齦病變,建議每半年進行專業口腔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