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打損傷可通過冷熱敷交替、藥物外敷、適度活動、抬高患肢、中醫理療等方式消腫化瘀。通常由毛細血管破裂、軟組織挫傷、炎癥反應、淋巴回流受阻、代謝廢物堆積等原因引起。
1、冷熱敷交替:
急性期48小時內采用冰袋冷敷,每次15-20分鐘,間隔2小時重復,可收縮血管減少出血。48小時后改用熱毛巾敷患處,促進血液循環加速代謝。注意避免凍傷或燙傷皮膚,糖尿病患者需謹慎控制溫度。
2、藥物外敷:
使用活血化瘀類外用藥如云南白藥氣霧劑、紅花油、跌打萬花油等,含有的三七皂苷、水楊酸甲酯等成分能抑制炎癥介質。皮膚破損時禁用油性藥劑,過敏體質者需先做斑貼試驗。孕婦避免使用含麝香成分藥物。
3、適度活動:
損傷穩定后逐步進行關節屈伸等被動活動,預防粘連并促進淋巴回流。上肢損傷可做握拳練習,下肢損傷建議踝泵運動。活動強度以不引起明顯疼痛為度,骨折或韌帶斷裂患者需遵醫囑制動。
4、抬高患肢:
將受傷肢體墊高至心臟水平以上,利用重力作用減輕組織水腫。上肢可用三角巾懸吊,下肢臥床時墊高20-30厘米。長期保持需注意預防壓瘡,每2小時調整姿勢一次。
5、中醫理療:
針灸選取阿是穴、血海等穴位改善微循環,拔罐可促進局部淤血吸收。推拿采用揉法、捋順法等手法散瘀,但急性期禁用重手法。艾灸適用于陳舊性損傷,距皮膚3-5厘米熏烤至潮紅。
恢復期建議增加蛋白質攝入促進組織修復,每日補充1.2-1.5克/公斤體重的優質蛋白如魚肉、豆制品。維生素C每日200毫克可增強毛細血管韌性,柑橘類水果和西蘭花是良好來源。腫脹明顯時限制鈉鹽攝入,每日不超過5克。適度進行游泳、騎自行車等低沖擊運動,避免跑跳類劇烈活動。睡眠時保持患處高于心臟平面,使用記憶棉枕頭支撐可減少夜間水腫。定期觀察腫脹變化,若持續加重或出現皮膚發紺、劇烈疼痛需及時排除深靜脈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