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術后首次排便可能出現疼痛,可通過溫水坐浴、調整飲食結構、口服緩瀉劑、局部鎮痛藥物、心理放松等方式緩解。疼痛通常與創面刺激、肛門括約肌痙攣、糞便干燥、術后炎癥反應、排便恐懼心理等因素有關。
1、溫水坐浴:
術后24小時開始每日2-3次溫水坐浴,水溫維持在40℃左右,每次持續10-15分鐘。溫熱環境能促進肛門括約肌松弛,減輕痙攣性疼痛,同時加速局部血液循環,幫助創面滲出物清潔。
2、膳食調節:
增加火龍果、西梅、奇異果等高纖維水果攝入,每日飲水不少于2000ml。推薦早餐食用燕麥粥搭配亞麻籽粉,避免辛辣刺激食物。膳食纖維可增加糞便體積和含水量,減少排便時對創面的機械性摩擦。
3、藥物輔助:
乳果糖口服溶液、聚乙二醇4000散、小麥纖維素顆粒等緩瀉劑可軟化大便。排便前30分鐘可使用復方利多卡因乳膏或鹽酸丁卡因膠漿進行表面麻醉,直接緩解肛管疼痛敏感度。
4、創面護理:
術后創面可能伴有輕微滲血和水腫,排便后立即用生理鹽水沖洗,外涂馬應龍麝香痔瘡膏。肛裂修復術后的線性創面在3-5天內最敏感,保持創面干燥可降低繼發感染風險。
5、心理調適:
排便恐懼導致的反射性肛門收縮會加劇疼痛,可采用腹式呼吸訓練緩解緊張。聽輕音樂或閱讀分散注意力,避免刻意延長排便間隔時間,建立每日固定時段如廁的生物鐘。
術后兩周內保持低強度活動如散步,避免久坐壓迫會陰部。選擇棉質透氣內褲減少摩擦,夜間睡眠采取側臥位減輕肛周壓力。若出現持續出血、劇烈疼痛或發熱,需及時復查排除感染或創面裂開。恢復期注意補充鋅元素促進傷口愈合,適量食用牡蠣、牛肉等富含鋅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