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癥可通過情緒評估、軀體癥狀觀察、行為模式分析、社會功能評估、專業診斷等方式判斷。焦慮癥可能與遺傳因素、神經遞質失衡、長期壓力、創傷經歷、慢性疾病等因素有關。
1、情緒評估:
持續兩周以上的過度擔憂或恐懼是核心癥狀,表現為對日常事務難以控制的緊張感,常伴隨災難化思維。典型情緒包括坐立不安、易怒、注意力渙散,部分患者出現情感麻木或突然的驚恐發作。
2、軀體癥狀觀察:
自主神經系統亢進引發心悸、出汗、顫抖等體征,消化系統可能出現惡心、腹瀉。肌肉緊張性頭痛和頸肩疼痛常見,呼吸急促或窒息感可能提示急性焦慮發作,這些癥狀需排除甲狀腺疾病等器質性問題。
3、行為模式分析:
回避行為如拒絕社交或特定場所暴露是典型表現,安全行為如反復檢查門窗可能伴隨強迫動作。工作效率下降、決策困難反映認知功能受損,部分患者出現物質濫用等代償行為。
4、社會功能評估:
人際關系敏感度增高導致沖突頻發,工作學習效率顯著降低。親密關系中出現過度依賴或疏離兩極表現,長期失眠影響日間社會角色履行能力。
5、專業診斷:
精神科醫生會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等工具評估,需符合DSM-5中持續6個月以上的癥狀標準。鑒別診斷需排除抑郁癥、雙向障礙及軀體形式障礙,腦電圖或激素檢測輔助判斷生理基礎。
每日30分鐘有氧運動如快走可調節皮質醇水平,地中海飲食模式補充ω-3脂肪酸有助于神經修復,正念呼吸訓練能即時緩解急性癥狀。建立規律睡眠周期,限制咖啡因攝入,癥狀持續時需精神科門診評估,認知行為療法與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聯合干預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