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可通過測量體溫、觀察伴隨癥狀、對比日常狀態、排除環境干擾、結合病程發展等方式確定。
1、測量體溫:
使用體溫計測量是判斷發燒的金標準。腋溫超過37.3℃、口溫超過37.5℃或肛溫超過38℃可判定為發熱。建議選擇電子體溫計或水銀體溫計,測量前靜坐15分鐘,避免運動、飲食影響結果。不同測量部位正常值范圍不同,需注意區分標準。
2、觀察癥狀:
發熱常伴隨畏寒、頭痛、肌肉酸痛等全身癥狀。兒童可能出現面色潮紅、精神萎靡,老年人可能僅表現為乏力。感染性發熱多伴有具體部位癥狀,如咳嗽提示呼吸道感染,尿頻尿急提示泌尿系統感染。非感染性發熱可能伴隨皮疹、關節痛等免疫相關表現。
3、對比基礎值:
個體正常體溫存在差異,建議記錄日常靜息狀態下的基礎體溫。女性排卵期體溫可能升高0.3-0.5℃,劇烈運動后體溫短暫上升1℃內屬生理現象。若體溫較個人基礎值持續升高0.8℃以上,即使未達標準發熱值也需警惕。
4、排除干擾:
高溫環境、穿戴過多衣物、飲用熱飲后測量可能造成假性發熱。測量前應脫離高溫環境30分鐘,移除厚重衣物,避免測溫前30分鐘內進食熱食或劇烈活動。嬰幼兒哭鬧可能導致體溫短暫升高,需待其平靜后復測。
5、病程監測:
單次測量異常需間隔1-2小時復測確認。記錄體溫變化曲線更有價值,稽留熱持續高熱、弛張熱晝夜波動>1℃、間歇熱周期性發熱等熱型對病因判斷有提示作用。發熱持續超過3天或體溫超過39℃建議就醫。
發現發熱后應保持每日測量體溫3-4次并記錄,穿著寬松透氣的棉質衣物,室溫維持在24-26℃。適量增加飲水量,選擇溫開水、淡鹽水或稀釋果汁,每日不少于2000毫升。飲食以易消化的粥類、面食為主,搭配新鮮蔬果補充維生素。避免劇烈運動但可進行日常活動,出汗后及時擦干更換衣物。觀察是否出現意識改變、呼吸困難、皮疹擴散等預警癥狀,兒童需特別注意有無抽搐前兆。退熱藥物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物理降溫建議用32-34℃溫水擦拭頸部、腋窩等大血管處,禁用酒精擦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