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炎的確診需結合典型癥狀、病史和醫學檢查,常見表現為皮膚干燥、劇烈瘙癢和反復發作的皮疹。
1、典型癥狀識別:
異位性皮炎的特征性癥狀包括皮膚干燥脫屑、局部或全身性瘙癢,皮疹好發于面部、頸部、肘窩和腘窩等部位。嬰幼兒期多表現為面部紅斑伴滲出,兒童期以肘窩和腘窩的苔蘚樣變為主,成人期常見慢性肥厚性皮損。瘙癢常在夜間加重,搔抓會導致皮膚增厚和色素沉著。
2、病史評估要點:
需詳細詢問個人或家族過敏史,約70%患者合并過敏性鼻炎、哮喘等特應性疾病。發病年齡多在嬰幼兒期,病程呈慢性復發性,癥狀可隨季節變化,冬季加重夏季緩解。需排除接觸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等相似疾病,職業暴露史和近期用藥史也有助于鑒別診斷。
3、醫學檢查方法:
皮膚科醫生會進行體格檢查評估皮損分布和形態,必要時進行皮膚活檢。血清IgE檢測和過敏原測試可輔助診斷,約80%患者血清IgE水平升高。皮膚點刺試驗或斑貼試驗有助于明確誘發因素,但需注意假陽性可能。嚴重病例需評估是否合并皮膚感染等并發癥。
日常護理應避免過度清潔和使用堿性洗劑,沐浴后立即涂抹無刺激保濕霜。選擇純棉透氣衣物,室溫保持在22-24℃為宜。記錄飲食和接觸物有助于識別誘因,適當補充Omega-3脂肪酸可能改善皮膚屏障功能。急性期可配合冷敷緩解瘙癢,避免搔抓導致繼發感染。建議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增強體質,但出汗后需及時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