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癌屬于惡性腫瘤,起源于子宮內膜上皮細胞,具有侵襲性和轉移潛能。
1、惡性特征:
子宮內膜癌具有惡性腫瘤的典型生物學行為,包括無限增殖、局部浸潤和遠處轉移。癌細胞可突破基底膜向肌層浸潤,晚期通過淋巴系統轉移至盆腔淋巴結,或經血行轉移至肺、肝等器官。
2、病理分型:
根據WHO分類,子宮內膜樣腺癌占80%以上,預后相對較好;漿液性癌和透明細胞癌等非子宮內膜樣癌侵襲性強,5年生存率顯著降低。病理分級G1-G3直接影響治療方案選擇。
3、高危因素:
長期無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暴露是主要誘因,包括肥胖、多囊卵巢綜合征等內分泌異常。林奇綜合征等遺傳性疾病可使發病風險提高40%-60%,這類患者發病年齡常提前10-20年。
4、治療策略:
早期患者行全子宮雙附件切除+淋巴結清掃,術后根據危險分層選擇觀察或輔助放療。晚期采用腫瘤細胞減滅術聯合卡鉑/紫杉醇化療,靶向藥物如侖伐替尼可用于復發患者。
5、預后差異:
I期患者5年生存率超過90%,但III-IV期驟降至20%-60%。血清CA125水平和肌層浸潤深度是重要預后指標,分子分型POLE突變型、微衛星不穩定型等正逐步指導個體化治療。
建議患者保持BMI<25,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飲食注意增加十字花科蔬菜攝入,限制紅肉及加工食品。術后需定期隨訪陰道殘端細胞學檢查,絕經后出血應立即就診。遺傳高風險人群建議完成生育后預防性子宮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