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治療療程的終止需根據腫瘤類型、藥物種類及個體反應綜合評估,常見方案包括固定周期治療、持續(xù)治療至疾病進展或出現不可耐受毒性。臨床常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如帕博利珠單抗、納武利尤單抗、阿替利珠單抗等,療程通常設定為2年或更短周期。
1、固定周期方案:部分早期腫瘤術后輔助治療可能采用1年療程,如黑色素瘤輔助治療使用帕博利珠單抗約1年。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KEYNOTE-024研究顯示,2年帕博利珠單抗治療后可考慮停藥。
2、持續(xù)治療模式:某些晚期腫瘤需持續(xù)用藥直至疾病進展,如霍奇金淋巴瘤使用PD-1抑制劑后獲得完全緩解者,部分研究建議維持治療1-2年。治療期間需每8-12周通過CT或PET-CT評估療效。
3、毒性管理停藥:出現3-4級免疫相關不良反應如結腸炎、肺炎時需永久停藥。對于2級毒性暫停給藥后未緩解超過6周者,臨床多建議終止治療。內分泌毒性如甲狀腺功能減退可通過替代治療繼續(xù)免疫治療。
4、特殊人群調整:老年患者或合并自身免疫疾病者可能縮短療程。肝轉移患者需密切監(jiān)測肝功能,膽紅素持續(xù)升高者需考慮減量或停藥。存在慢性病毒感染如乙肝者需在抗病毒保護下個體化制定療程。
5、生物標志物指導:PD-L1高表達TPS≥50%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可能更快達到最大獲益。腫瘤突變負荷高者或MSI-H/dMMR患者對免疫治療響應更持久,部分病例在1年內即可考慮停藥觀察。
治療期間需配合高蛋白飲食如魚肉、雞胸肉、豆制品維持營養(yǎng)狀態(tài),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護理重點包括定期監(jiān)測甲狀腺功能、心肌酶譜,皮膚干燥者使用無刺激保濕霜,腹瀉患者需記錄排便頻率并補充電解質。出現持續(xù)發(fā)熱、呼吸困難等需立即就醫(yī)復查CT排除免疫性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