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患者選擇降壓藥需綜合考慮年齡、合并癥、藥物副作用等因素,常用方案包括鈣通道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II受體拮抗劑等類別。
確診高血壓需完善動態血壓監測、腎功能檢查等評估。原發性高血壓占90%以上,需排除腎動脈狹窄、嗜鉻細胞瘤等繼發性因素。合并糖尿病者優選血管緊張素系統抑制劑,冠心病患者可考慮β受體阻滯劑。
鈣通道阻滯劑如氨氯地平適用于老年單純收縮期高血壓,常見踝部水腫副作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如依那普利可能引起干咳,但具有腎臟保護作用。噻嗪類利尿劑氫氯噻嗪適合鹽敏感型患者,需注意電解質監測。
妊娠期高血壓首選甲基多巴或拉貝洛爾,禁用血管緊張素系統抑制劑。慢性腎病患者使用福辛普利等經肝腎雙通道排泄藥物更安全。運動員慎用β受體阻滯劑如美托洛爾,可能影響運動耐力。
血壓≥160/100mmHg或高危患者建議起始聯合治療。鈣通道阻滯劑+血管緊張素II受體拮抗劑如氨氯地平+纈沙坦是常用組合。避免非甾體抗炎藥與利尿劑聯用,可能減弱降壓效果。
用藥4-8周需復查血壓控制情況,未達標者可調整劑量或加藥。出現難以耐受的副作用如血管性水腫需立即停藥。長期服用者每年評估肝腎功能,警惕電解質紊亂等潛在風險。
高血壓患者應建立包含低鈉飲食、規律運動、戒煙限酒的綜合管理方案。推薦DASH飲食模式每日鈉攝入<6g,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家庭血壓監測建議早晚各測1次,就診時攜帶完整記錄供醫生參考調整用藥。血壓控制穩定后仍需每3-6個月隨訪,及時應對季節變化帶來的血壓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