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大便形態為成形軟便,呈黃褐色或棕黃色,主要有表面光滑、粗細均勻、無黏液血絲、無異味、排便順暢五個特征。
1、表面光滑:
健康大便表面應光滑無裂痕,類似香蕉表皮。若出現明顯溝槽或凹凸不平,可能與腸道蠕動異常、膳食纖維攝入不足有關。長期便秘者糞便表面可能附著細小裂紋,建議增加飲水量至每日2000毫升以上,適量補充火龍果、燕麥等富含可溶性纖維的食物。
2、粗細均勻:
正常糞便直徑約2-3厘米,整體粗細均勻。持續變細如鉛筆狀需警惕直腸占位性病變,但偶爾變細可能與腸易激綜合征相關。觀察發現糞便形態突然改變并持續兩周以上,建議進行腸鏡檢查。
3、無黏液血絲:
肉眼可見的黏液或鮮紅色血絲均屬異常。少量黏液可能源于輕度腸炎,大量黏液伴隨腹痛需排查潰瘍性結腸炎。痔瘡出血多表現為便后滴血,而結腸出血常與糞便混合呈暗紅色。
4、無異味:
健康糞便應有輕微臭味但不刺鼻。強烈腐臭味可能與高蛋白飲食過量有關,惡臭伴油脂樣便需考慮脂肪瀉。乳糖不耐受者排便常帶酸臭味,可嘗試低乳糖飲食觀察改善情況。
5、排便順暢:
理想排便過程應無費力感,每次耗時不超過10分鐘。排便困難可能源于肛提肌協調障礙,而急迫感多與腸道炎癥相關。建議養成晨起后定時排便習慣,排便時保持膝關節高于髖關節的姿勢。
維持規律排便需注意每日攝入25-30克膳食纖維,推薦選擇雜糧飯、奇亞籽等優質纖維來源,配合每日30分鐘快走等運動。出現糞便形態持續異常超過兩周,或伴隨體重下降、夜間腹痛等癥狀時,應及時至消化內科就診。觀察嬰幼兒糞便需注意母乳喂養與配方奶喂養的差異,母乳便通常呈金黃色糊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