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時流清水鼻涕通常由病毒感染、鼻黏膜炎癥、過敏反應、環境刺激及血管通透性增加等因素引起,可通過抗病毒治療、鼻腔護理、抗過敏藥物、環境調節及對癥支持等方式緩解。
1、病毒感染:
普通感冒多由鼻病毒、冠狀病毒等引起,病毒侵入鼻黏膜后觸發免疫反應,導致黏膜充血水腫并分泌大量稀薄黏液。早期可遵醫囑使用奧司他韋、扎那米韋等抗病毒藥物,但多數情況下需依賴自身免疫力清除病毒。
2、鼻黏膜炎癥:
病毒刺激使鼻黏膜上皮細胞釋放組胺、前列腺素等炎性介質,引發局部血管擴張和腺體分泌亢進。表現為鼻腔分泌物增多且呈水樣,可配合生理鹽水鼻腔沖洗減輕炎癥反應。
3、過敏反應:
部分患者感冒期間可能合并過敏性鼻炎,機體對病毒蛋白或冷空氣產生IgE介導的超敏反應。除清水樣涕外常伴鼻癢、噴嚏,需與單純感冒鑒別,必要時使用氯雷他定等抗組胺藥。
4、環境刺激:
寒冷空氣或干燥環境直接刺激鼻黏膜,通過神經反射促使杯狀細胞分泌增加。保持室內濕度50%-60%、佩戴口罩外出可減少冷空氣對鼻腔的物理刺激。
5、血管通透性改變:
炎癥介質導致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漿成分滲出形成稀薄分泌物。維生素C補充和局部冷敷有助于降低血管通透性,嚴重時醫生可能建議偽麻黃堿等減充血劑。
感冒期間建議每日飲用1.5-2升溫水,攝入富含維生素C的獼猴桃、橙子等水果,避免辛辣食物刺激黏膜。睡眠時抬高床頭15度可減少鼻部分泌物倒流,用40℃左右熱水蒸汽熏鼻每日2-3次有助于稀釋黏液。癥狀持續超過10天或出現黃綠色膿涕需排查細菌性鼻竇炎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