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腹墜痛可能由盆腔炎、尿路感染、腸易激綜合征、卵巢囊腫或子宮內膜異位癥引起,需結合具體癥狀判斷病因。
1、盆腔炎:
盆腔炎是女性常見生殖系統感染,多由淋球菌、衣原體等病原體上行感染導致。典型表現為下腹持續性墜痛伴陰道分泌物增多,急性期可能出現發熱。治療需遵醫囑使用抗生素如頭孢曲松聯合多西環素,慢性炎癥可配合物理治療。日常需注意經期衛生,避免不潔性生活。
2、尿路感染:
膀胱炎等尿路感染可引起下腹墜脹感,常伴隨尿頻尿急、排尿灼痛。大腸桿菌是最常見致病菌,女性因尿道較短更易發病。確診需尿常規檢查,輕癥可口服磷霉素氨丁三醇,反復發作需排查泌尿系統結構異常。建議每日飲水2000毫升以上,避免憋尿。
3、腸易激綜合征:
功能性胃腸疾病可能導致左下腹隱痛或墜脹,排便后癥狀減輕是特征性表現。發病與內臟高敏感性、腸道菌群紊亂有關,可選用匹維溴銨調節腸道蠕動,配合低FODMAP飲食。保持規律作息和適度運動有助于改善癥狀。
4、卵巢囊腫:
生理性黃體囊腫或病理性畸胎瘤均可引發墜痛,囊腫扭轉或破裂時疼痛劇烈。超聲檢查可明確囊腫性質,5厘米以上病理性囊腫需腹腔鏡手術。月經周期后半段出現的生理性囊腫多數可自行吸收,建議定期復查。
5、子宮內膜異位癥:
異位內膜組織侵襲盆腔器官會導致進行性加重的經期下腹痛,可能伴隨不孕。腹腔鏡是診斷金標準,藥物治療首選地諾孕素,重癥需手術清除病灶。熱敷可暫時緩解疼痛,但需規范治療防止疾病進展。
出現下腹墜痛建議記錄疼痛特點、持續時間及伴隨癥狀。避免自行服用止痛藥掩蓋病情,急性劇烈疼痛或伴隨發熱、嘔吐需立即就醫。日常保持膳食纖維攝入,適量進行凱格爾運動增強盆底肌功能,避免久坐和過度勞累。女性建議每年進行婦科檢查,40歲以上人群需定期腸癌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