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皮毛囊炎是毛囊及其周圍組織的細菌或真菌感染性疾病,主要表現為紅腫、疼痛或膿皰。常見原因有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馬拉色菌過度繁殖、頻繁抓撓、油脂分泌旺盛、免疫力低下等。
1、細菌感染:
金黃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見的致病菌,可通過皮膚微小破損侵入毛囊。表現為局部紅腫熱痛,嚴重時形成黃色膿頭。需保持頭皮清潔,避免擠壓,醫生可能開具莫匹羅星軟膏等外用抗生素。
2、真菌感染:
馬拉色菌過度繁殖可引發真菌性毛囊炎,常見于油脂分泌旺盛者。癥狀為瘙癢性紅色丘疹,可能伴隨頭皮屑增多。酮康唑洗劑或口服伊曲康唑可用于治療,同時需減少高糖高脂飲食。
3、物理刺激:
頻繁抓撓、長期戴帽或使用刺激性洗發產品會破壞頭皮屏障。建議選擇溫和洗發水,避免指甲抓撓,減少染燙頻率。已出現炎癥時可冷敷緩解腫脹。
4、皮脂分泌異常:
雄激素水平過高或作息紊亂會導致皮脂腺過度分泌,堵塞毛囊口。表現為頭皮油膩、多發炎性丘疹。調節作息、補充B族維生素有助于改善,嚴重時需就醫進行激素調節。
5、免疫力下降:
糖尿病、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等人群易反復發作。可能伴隨發熱、淋巴結腫大等全身癥狀。需控制基礎疾病,必要時進行細菌培養指導用藥,可配合紅光治療促進愈合。
日常應選擇無硅油洗發水,水溫不超過40℃;避免共用梳子、毛巾等物品;每周2-3次使用含茶樹精油的洗發產品輔助抗菌。飲食上減少辛辣刺激及高GI食物攝入,增加鋅元素如牡蠣、南瓜子和維生素A如胡蘿卜、菠菜補充。若紅腫擴散、持續發熱或反復發作超過2周,需及時皮膚科就診排除癤病或特殊感染可能。保持規律作息和適度運動有助于增強皮膚屏障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