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陽性通常提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能由母嬰傳播、血液接觸、性傳播、免疫功能低下、醫源性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過抗病毒治療、免疫調節、定期監測、生活方式調整、疫苗接種等方式干預。
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過血液和體液傳播。母嬰垂直傳播是我國乙肝高發的主要途徑,分娩過程中胎兒接觸母體血液或體液可能導致感染。不規范的紋身、共用注射器等血液暴露行為也是高危因素。性接觸傳播風險與黏膜損傷程度相關。
病毒侵入肝細胞后,其DNA在細胞核內形成cccDNA持續存在。病毒復制可能引發免疫應答導致肝細胞損傷,長期慢性炎癥可發展為肝纖維化。病毒表面抗原陽性持續6個月以上即定義為慢性感染,可能與HBeAg狀態、病毒載量等因素有關。
急性感染期可能出現乏力、食欲減退、黃疸等癥狀。慢性感染者常見右上腹隱痛、蜘蛛痣等體征。部分患者無明顯癥狀,但實驗室檢查可發現轉氨酶升高、膽紅素異常。肝硬化階段可能出現腹水、食管靜脈曲張等并發癥。
血清學檢測包括乙肝五項定量、HBV-DNA載量測定。影像學檢查推薦肝臟超聲和彈性檢測評估纖維化程度。必要時進行肝穿刺活檢明確炎癥分級。妊娠期需特別監測HBV-DNA水平以評估母嬰阻斷必要性。
抗病毒治療首選恩替卡韋、替諾福韋等核苷類似物。免疫調節可選用干擾素α增強病毒清除。肝硬化患者需定期篩查肝癌,必要時進行肝移植手術。所有感染者應戒酒并避免肝毒性藥物,密切接觸者需接種疫苗。
乙肝病毒攜帶者應保持均衡飲食,適量增加優質蛋白如魚肉、豆制品攝入。規律進行太極拳、散步等低強度運動有助于改善肝功能。每3-6個月需復查肝功能、病毒載量及甲胎蛋白,肝硬化患者建議每半年接受肝臟超聲檢查。家庭成員應接種疫苗并避免共用剃須刀等個人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