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廣州各大方艙醫院陸續有患者出艙回家。新冠患者出院回到社區,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新冠患者出院后有傳染性嗎?樓上樓下有陽性患者能開窗通風嗎……
11月30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感染科教授、廣州市黃埔方艙醫院總領隊崇雨田針對市民關心的熱點問題進行解答。
新冠患者出院后“復陽”有傳染性嗎?
市民無需對“復陽”感到擔憂
崇雨田表示,目前在方艙醫院,新冠患者的核酸檢測CT值大于等于35以上,間隔24小時沒有癥狀就可以出院。而社區篩查時,CT值要大于40才算核酸陰性,所以有些患者出院以后回到社區,核酸檢測CT值可能還在35~40之間,這就是出現所謂的“復陽”。
“復陽”有沒有傳染性?國際上和國內的學者都做了很多的研究。一般來說,CT值在35以上且病程超過一周,沒有癥狀的,是沒有傳染性的。臨床上也觀察到,“復陽”人員回到社區后,并沒有導致家庭或者社區出現局部新發病例。崇雨田表示,市民無需對“復陽”感到擔憂。
新冠患者出院回到社區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項?
“居家監測”建議單人單間
崇雨田指出,出院患者是康復者,這樣的康復者已基本不具備傳染性。新冠患者出院回家后,是“居家監測”,不是“居家隔離”,可以和家人一起生活,但還是建議單人單間更好一點。
入住方艙醫院多長時間可以出艙?
一般情況最快一周左右出艙
崇雨田表示,方艙患者出院時間的快慢與診療指南、患者康復有關,一般來說最快一周左右出艙,平均出艙時間在12天左右。
感染者入艙后,按照診療指南結合病情,第五天開始查核酸,間隔24小時再查一次,如果兩次核酸陰性,核酸CT值也達到要求,最快第七天就可安排出院,這樣的患者不在少數。
至于有沒有辦法讓患者更快一點出艙,崇雨田表示,目前主要是保證患者能夠更好地休息,有均衡的營養,保持良好心態。現在也在對一些患者使用小分子抗病毒藥物,從初步數據來看,使用小分子藥物可以縮短住院時間,但目前還沒有一種藥物能夠很明顯或者大幅度地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
患者為什么要進入方艙隔離?
方艙可起隔離作用減少社會面陽性
崇雨田介紹,目前在廣州流行的是奧密克戎病毒株,它的特性跟2020年和2021年的病毒株非常不同,傳播力強,致病力較弱,僅局限在上呼吸道。
目前為什么要用方艙隔離?崇雨田表示,最近廣州出現的病例主要集中在城中村,居住環境擁擠,人口密度高,感染者如果不能離開這種環境,病毒就會不斷傳播給其他人。正因如此,方艙醫院可起隔離作用,減少社會面陽性感染者,保護大多數沒有感染的人群。
至于感染新冠病毒后是否有后遺癥,崇雨田表示,目前沒有確鑿的證據顯示會引發后遺癥。當然,人類對新冠病毒的認識還不夠深入,對康復者的觀察時間還不夠長,對于這個問題仍有待臨床進一步證實。
感染新冠病毒以后還會再感染嗎?
感染者短期內對同一毒株有免疫力
崇雨田解釋,新冠感染者恢復后,短期內對同一毒株是有免疫力的,是不會二次感染的。所以很多方艙康復患者,即使在方艙里接觸其他的感染者,也是不會被感染的,因為已經有了抵抗力。但隨著時間的延長或者有新的病毒株出現,仍然有可能感染,但其感染機會與沒感染過的人相比是下降的。目前來說,感染過同一病毒株,在短時間內是不會再次感染的。
樓上樓下有陽性患者,能開窗通風嗎?
不會通過空氣傳播,但要關注下水道
“新冠感染途徑是比較清楚的,飛沫、氣溶膠可以傳播,氣溶膠其實就是比飛沫更細的微粒懸浮在空中,但傳播距離有限。開窗通風、在流動的空氣里,氣溶膠很快就會被稀釋,一般近距離才有風險。所以,大家都戴口罩可以明顯減少病毒傳播。”崇雨田說。
“假如樓上樓下有陽性患者暫時滯留,大家也不用太恐慌。就像剛才解釋的,新冠病毒通過樓上樓下空氣傳播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崇雨田說,需要關注的是下水道,建議大家檢查家里的下水道彎管,如果發現下水道口總有異味、返味,建議用沙袋、裝水的袋子把下水道口壓住。
老人或基礎病患者需要接種疫苗嗎?
老年人應積極接種疫苗
對已經全程接種疫苗和加強針的市民是否需要繼續接種的問題,崇雨田表示,“相關部門可能會再考慮,我個人認為,接種新冠疫苗后,免疫力持續時間并不足夠長,所以有可能還是需要定期接種疫苗。”
崇雨田說,像流感疫苗,就是每年都要接種的,新冠疫苗病毒和流感病毒都有一個特性,就是容易變異。
“沒有接種疫苗者、老年人、有高血壓、糖尿病、腫瘤等基礎疾病的患者,感染后轉重癥和死亡的風險高,”以香港今年年初以來的疫情為前車之鑒,崇雨田呼吁市民尤其是高齡老人應該盡快去完成新冠疫苗兩針以上的接種,以減少中招后病情加重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