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發燒可能由手術創傷反應、局部感染、干槽癥、免疫力下降、全身性疾病等原因引起,可通過冷敷、抗生素治療、創口清理、退熱藥物、營養支持等方式緩解。
拔牙過程中牙槽骨和軟組織受到機械性損傷,引發炎癥介質釋放導致體溫調節中樞紊亂。術后24小時內低熱<38℃屬正常生理反應,建議用冰袋間歇冷敷面部腫脹區,避免劇烈運動加重組織充血。
可能與拔牙窩食物殘渣滯留、口腔衛生不良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持續高熱、創口化膿、淋巴結腫痛等癥狀。需使用阿莫西林、甲硝唑、克林霉素等抗生素控制感染,配合氯己定含漱液每日沖洗3次。
牙槽窩血凝塊脫落導致骨面暴露時易繼發厭氧菌感染,疼痛放射至耳顳部伴腐臭味。臨床采用雙氧水沖洗創面后填入碘仿紗條,嚴重者需行清創術去除壞死組織。
糖尿病患者或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人群術后易出現體溫升高。建議術前檢測空腹血糖,術后補充維生素C和蛋白質,體溫超過38.5℃時口服對乙酰氨基酚。
潛伏期上呼吸道感染或慢性腎炎等基礎疾病可能在拔牙應激后發作。需排查咽部充血、尿常規異常等體征,原發病控制后發熱自然緩解。
術后48小時內進食常溫流食如牛奶、米湯,避免辛辣刺激食物;24小時后可輕柔刷牙避開創面;發熱期間每日監測體溫3次,若72小時未退熱或出現寒戰、意識模糊需急診處理。恢復期適當散步促進血液循環,但應避免游泳等可能造成創口污染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