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收縮乏力是指分娩過程中子宮肌層收縮頻率、強度或協調性不足,導致產程延長或停滯的常見產科并發癥,主要與產力異常、胎兒因素、產道異常、精神心理因素及藥物影響有關。
1、產力異常:
子宮肌纖維收縮功能減弱是核心原因。高齡產婦、多胎妊娠或子宮發育不良者,肌細胞收縮蛋白含量降低;既往子宮手術史可能造成瘢痕組織彈性下降。臨床表現為宮縮間隔超過5分鐘、持續時間短于30秒,可通過縮宮素靜脈滴注加強宮縮。
2、胎兒因素:
巨大兒體重≥4000克、胎位異常如持續性枕橫位或羊水過多時,胎兒先露部不能有效壓迫宮頸,反射性宮縮刺激減弱。超聲評估胎兒體重及胎方位后,可考慮手法旋轉胎位或改變產婦體位促進胎頭下降。
3、產道異常:
骨盆狹窄如漏斗型骨盆或軟產道堅韌宮頸水腫會增加機械性阻力。骨盆測量顯示坐骨結節間徑<8cm,或活躍期宮頸擴張速度<1cm/h時,需評估是否行剖宮產術終止妊娠。
4、精神心理因素:
焦慮恐懼引發兒茶酚胺分泌增多,抑制縮宮素釋放。產婦表現為過度換氣、肌肉緊張,可采取導樂陪伴、拉瑪澤呼吸法緩解緊張,必要時給予鎮靜藥物。
5、藥物影響:
長期使用硫酸鎂抑制宮縮或硬膜外麻醉鎮痛可能降低子宮敏感性。麻醉藥物濃度過高時,需調整給藥劑量并配合子宮按摩刺激收縮。
建議產婦在孕期進行適度運動如孕期瑜伽增強盆底肌力量,每日補充200mg元素鎂預防子癇前期;臨產后保持自由體位活動,攝入易消化高熱量食物;第二產程可嘗試分娩球輔助,若出現宮縮乏力持續4小時無進展需及時醫療干預。產后早期母嬰皮膚接觸及哺乳能促進內源性縮宮素分泌,幫助子宮復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