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動力學檢查是一種評估膀胱和尿道功能的醫學檢測方法,通過測量儲尿期和排尿期的壓力、流量等參數,診斷下尿路功能障礙。檢查項目包括尿流率測定、膀胱壓力容積測定、尿道壓力測定、肌電圖檢查、影像尿動力學檢查等。
1、尿流率測定:患者排尿至專用設備中,儀器記錄尿流速度和排尿量。尿流率降低可能提示膀胱出口梗阻或逼尿肌收縮力減弱。檢查前需保持膀胱充盈狀態,避免服用影響排尿的藥物。
2、膀胱壓力測定:經尿道插入測壓導管,灌注生理鹽水模擬儲尿過程。檢測膀胱充盈期感覺功能、順應性及逼尿肌穩定性。逼尿肌過度活動可能引發尿頻尿急,低順應性膀胱常導致儲尿困難。
3、尿道壓力測定:使用環形傳感器導管測量尿道各段閉合壓力。最大尿道閉合壓力降低可能提示壓力性尿失禁,壓力過高需排除尿道狹窄。檢查中需配合咳嗽或valsalva動作評估控尿能力。
4、肌電圖檢查:體表電極記錄盆底肌電活動,評估排尿時尿道括約肌協調性。逼尿肌-括約肌協同失調表現為排尿中斷或費力,常見于神經系統病變患者。檢查前需清潔局部皮膚減少干擾。
5、影像尿動力學:在X光或超聲監視下進行灌注檢查,同步觀察下尿路解剖形態與功能。可明確膀胱輸尿管反流、膀胱憩室等結構異常,檢查需配合造影劑使用。
檢查前3天需停用影響膀胱功能的藥物如M受體阻滯劑,檢查后建議增加飲水量預防尿路感染。存在急性尿路感染、嚴重血尿或心功能不全者需暫緩檢查。檢查過程中可能出現短暫尿頻或輕微血尿,通常24小時內自行緩解。根據檢查結果可制定行為訓練、藥物治療或手術方案,如抗膽堿能藥物改善膀胱過度活動,尿道中段懸吊術治療壓力性尿失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