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子宮內膜炎可通過抗生素治療、中藥調理、物理治療、生活方式調整、手術治療等方式改善。該病可能與細菌感染、宮腔操作損傷、激素水平異常、免疫功能障礙、子宮內膜血流異常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下腹墜痛、異常陰道出血、白帶增多、性交疼痛、月經紊亂等癥狀。
1、抗生素治療:細菌感染是主要病因,需根據藥敏試驗選擇敏感抗生素。常用藥物包括多西環素、甲硝唑、左氧氟沙星等,需足療程使用以徹底清除病原體。治療期間需復查炎癥指標,避免耐藥性產生。
2、中藥調理:濕熱瘀阻型可選用婦科千金片,氣滯血瘀型適用桂枝茯苓丸,腎虛型常用左歸丸。中藥需辨證施治,配合艾灸關元、子宮等穴位改善局部循環,療程通常持續3個月經周期。
3、物理治療:短波、微波等熱療可促進盆腔血液循環,超聲波治療有助于炎癥吸收。每周2-3次治療,配合下腹部鹽袋熱敷,能緩解組織粘連和慢性疼痛癥狀。
4、生活方式調整:避免久坐不動,每日進行凱格爾運動增強盆底肌力。飲食增加深海魚、堅果等抗炎食物,限制辛辣刺激飲食。保持規律作息,減輕心理壓力對免疫功能的負面影響。
5、手術治療:宮腔粘連患者需行宮腔鏡分離術,伴有息肉或肌瘤者需病灶切除術。術后放置宮內節育器預防再粘連,配合雌孕激素周期治療促進內膜修復。
患者應保持外陰清潔,選擇棉質透氣內褲,經期避免盆浴和性生活。每周進行3次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每次30分鐘以上。飲食可多攝入蔓越莓、酸奶等益生菌食物,補充維生素C和鋅增強免疫力。若出現發熱或劇烈腹痛需及時復診,治療期間每3個月復查陰道微生態和超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