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肥胖人數多可能與飲食結構失衡、運動不足、代謝異常、遺傳因素、心理壓力等因素有關。
高油高鹽高糖飲食模式普遍存在,油炸食品、含糖飲料、精制碳水攝入過多,膳食纖維和優質蛋白攝入不足。火鍋、奶茶、燒烤等重口味食物成為日常選擇,熱量超標但營養密度低。
久坐辦公、通勤依賴交通工具、休閑時間沉迷電子設備導致活動量驟減。日均步數不足6000步,缺乏規律性有氧運動,肌肉量逐年下降,基礎代謝率持續走低。
3、代謝異常:
胰島素抵抗、甲狀腺功能減退等內分泌問題影響脂肪分解。這類人群常伴隨腰圍超標、皮膚黑棘皮征象,即便控制飲食仍難減重,需醫學干預改善代謝功能。
肥胖基因如FTO基因變異可增加40%發病風險,表現為食欲調控異常和脂肪囤積傾向。父母雙方肥胖者,子女肥胖概率達70%,這類人群需更嚴格的生活方式管理。
慢性壓力促使皮質醇持續分泌,觸發情緒性進食行為。夜間暴食綜合征患者常通過高熱量食物緩解焦慮,形成進食-愧疚-再進食的惡性循環。
調整飲食可增加粗糧、綠葉蔬菜、深海魚類攝入,采用地中海飲食模式;運動建議每周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配合抗阻訓練;保證7小時優質睡眠有助于瘦素分泌;定期體檢監測體脂率、血糖等指標;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奧利司他、利拉魯肽等藥物輔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