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炎可能由經期衛生不良、鄰近器官炎癥蔓延、性傳播感染、宮腔操作感染、免疫力下降等原因引起,可通過抗生素治療、物理療法、中藥調理、手術干預、生活方式調整等方式治療。
1、經期衛生問題:經期使用不潔衛生用品或性生活易導致病原體上行感染。建議每日更換棉質內衣,經期每2-3小時更換衛生巾,避免盆浴和游泳。出現下腹墜痛伴發熱需就醫,臨床常用左氧氟沙星、甲硝唑、頭孢曲松等抗生素治療。
2、鄰近器官感染:闌尾炎、腹膜炎等可能蔓延至附件區。典型表現為轉移性右下腹痛伴陰道分泌物增多。治療需控制原發病灶,同時進行盆腔理療如超短波照射,配合桂枝茯苓膠囊等中成藥調理。
3、性傳播病原體:淋球菌、衣原體感染占病因的40%。特征為性交后腹痛加重及膿性白帶。確診后需伴侶同治,推薦多西環素、阿奇霉素、頭孢克肟聯合用藥,療程不少于14天。
4、醫源性感染:人工流產、輸卵管造影等操作可能帶入病原體。術后持續下腹隱痛超過1周需警惕,可能發展為輸卵管膿腫。嚴重者需行腹腔鏡探查或附件切除術,術后配合紅外線照射促進恢復。
5、免疫防御薄弱:長期熬夜、壓力大導致抵抗力下降時,陰道常駐菌群可能致病。建議保持每日7小時睡眠,每周3次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補充維生素C和鋅制劑增強免疫力。
預防附件炎需注意性生活衛生,避免過度沖洗陰道,每年進行婦科檢查。急性發作期應臥床休息,采用半流質飲食如山藥粥、南瓜羹,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慢性期可嘗試艾灸關元穴、八髎穴,配合慢跑等適度運動改善盆腔血液循環。病程超過3個月或形成輸卵管積水時,需考慮體外短波、微波等物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