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指甲主要由皮膚癬菌、酵母菌和非皮膚癬菌性霉菌三類真菌感染引起,常見病原體包括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白色念珠菌和曲霉菌等。紅色毛癬菌占臨床病例的60%以上,可通過抗真菌藥物、激光治療或手術拔甲等方式干預。
1、皮膚癬菌感染:紅色毛癬菌和須癬毛癬菌是最常見的致病菌,這類真菌嗜好角蛋白,易侵犯甲板與甲床。感染初期表現為甲板遠端黃白色渾濁,逐漸發展為甲板增厚、脆裂。臨床常用特比萘芬、伊曲康唑等口服抗真菌藥物,配合環吡酮胺外用制劑治療。
2、酵母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感染多見于免疫功能低下者或長期浸水人群。特征為甲周紅腫疼痛,甲板呈褐色凹陷。治療需保持患處干燥,使用氟康唑等唑類藥物,嚴重者需聯合兩性霉素B局部注射。
3、非皮膚癬菌性霉菌:曲霉菌和鐮刀菌感染常見于外傷后或糖尿病患者。甲板出現黑色或綠色斑塊,伴有甲分離現象。這類真菌對常規抗真菌藥物敏感性低,往往需要聯合伏立康唑和卡泊芬凈進行治療。
4、混合型感染:約15%病例存在多種真菌復合感染,需通過真菌培養明確病原體。治療采用廣譜抗真菌方案,如伊曲康唑沖擊療法配合阿莫羅芬搽劑,療程需延長至6個月以上。
5、特殊人群感染:老年人因甲生長緩慢易遷延不愈,兒童感染多與遺傳性甲病相關。這類患者需調整藥物劑量,監測肝功能,必要時采用激光治療或病甲清除術。
保持足部清潔干燥是預防關鍵,建議穿透氣鞋襪并定期消毒。日常可食用富含維生素A的胡蘿卜、動物肝臟促進甲修復,適當補充鋅元素增強免疫力。避免共用修甲工具,公共場所盡量不赤足行走,出現甲板變色增厚應及時進行真菌學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