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蛋白血癥指血液中總蛋白或白蛋白水平低于正常范圍,可能由營養不良、消化吸收障礙、肝臟合成功能下降、腎臟丟失過多、慢性炎癥消耗等原因引起。
1、營養不良:長期蛋白質攝入不足或熱量缺乏會導致血漿蛋白合成原料短缺。建議增加雞蛋、魚肉、豆制品等優質蛋白攝入,每日蛋白質攝入量需達到1-1.5g/kg體重。素食者可通過藜麥、鷹嘴豆等植物蛋白補充。
2、消化吸收障礙:慢性胃炎、乳糜瀉等疾病影響蛋白質分解吸收。需治療原發病,選擇易消化的乳清蛋白粉或短肽型營養制劑,配合維生素B族改善吸收功能。
3、肝臟疾病:肝硬化患者肝臟合成白蛋白能力下降至正常30%以下。需限制鈉鹽攝入,使用支鏈氨基酸制劑,必要時輸注人血白蛋白維持膠體滲透壓。
4、腎病綜合征:大量蛋白尿導致每日流失超過3.5g蛋白質。需采用ACEI類藥物減少尿蛋白,配合低脂優質蛋白飲食,控制血壓在130/80mmHg以下。
5、慢性消耗:腫瘤、結核等疾病加速蛋白質分解代謝。需提供1.2-1.5倍常規蛋白需求,優先選擇富含ω-3脂肪酸的三文魚、亞麻籽等抗炎食物。
患者應定期監測血清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合并水腫時限制每日飲水量在1500ml以內。適度進行抗阻訓練可促進蛋白質合成,避免長時間臥床導致肌肉萎縮。烹飪方式建議采用蒸煮燉等低溫處理,減少高溫油炸造成的蛋白質變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