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育不良的胎兒是否保留需綜合評估,可通過超聲監測、染色體檢查、母體健康干預等方式處理。胎兒發育不良可能由母體營養不良、妊娠高血壓、胎盤功能異常、染色體異常、宮內感染等因素引起。
孕婦長期蛋白質或微量元素攝入不足可能導致胎兒生長受限。每日需保證雞蛋、魚肉、深綠色蔬菜的攝入,妊娠期需補充葉酸、鐵劑、鈣劑。妊娠合并貧血或甲狀腺功能異常需及時糾正。
胎盤早剝或臍帶扭轉可能引發胎兒供血不足。通過超聲多普勒監測臍動脈血流,出現S/D比值異常時需臥床休息。嚴重胎盤功能減退可能需提前終止妊娠。
巨細胞病毒或弓形蟲感染可能導致胎兒器官畸形。孕早期TORCH篩查異常需進行羊水穿刺確診。確診感染者可考慮阿奇霉素、更昔洛韋等藥物治療,但部分病毒可能造成不可逆損傷。
21三體綜合征等遺傳疾病常伴發育遲緩。無創DNA檢測高風險者需進行絨毛活檢或羊膜腔穿刺。確診嚴重染色體異常時,胎兒存活率及生存質量需作為重要考量。
子癇前期孕婦可能出現子宮動脈血流異常。血壓控制可使用拉貝洛爾、硝苯地平,配合24小時尿蛋白監測。孕周超過34周且病情進展時,剖宮產可能是最佳選擇。
建議孕婦每日攝入300ml牛奶、200g瘦肉及適量堅果,保持每周3次30分鐘散步。定期進行胎心監護及生物物理評分,當超聲顯示胎兒體重低于同孕周第10百分位時,需每周復查增長曲線。存在嚴重結構畸形或染色體異常時,應與產科醫生及遺傳咨詢師充分溝通后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