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皰疹可通過臨床癥狀觀察、病毒學檢測、血清學檢查、影像學評估及病理活檢五種方式診斷。
1、癥狀觀察:
典型表現為單側沿神經分布的簇集性水皰伴疼痛,早期可有皮膚灼熱感或瘙癢。皮疹多出現在胸腰部、頭面部,呈帶狀排列。疼痛性質可為刺痛、灼痛或電擊樣痛,部分患者出現前驅痛發疹前1-5天疼痛。需與單純皰疹、接觸性皮炎等疾病鑒別。
2、病毒學檢測:
采集水皰液或痂皮進行PCR檢測水痘-帶狀皰疹病毒DNA,陽性率可達90%以上。直接免疫熒光法可快速檢測病毒抗原。病毒培養雖特異性高但耗時較長,臨床較少采用。檢測結果需結合臨床表現綜合判斷。
3、血清學檢查:
檢測血清中VZV特異性IgM抗體提示近期感染,IgG抗體陽性表明既往感染。抗體滴度4倍以上升高有診斷價值。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出現假陰性。該檢查適用于不典型病例或并發癥風險評估。
4、影像學評估:
頭面部皰疹需行頭顱MRI排除顱內侵犯,表現為神經根增粗或腦膜強化。胸部X線或CT用于排查內臟播散。肌電圖可評估周圍神經損傷程度。影像學主要用于并發癥診斷,普通帶狀皰疹通常無需常規檢查。
5、病理活檢:
皮膚活檢可見表皮內水皰、多核巨細胞及核內包涵體。適用于不典型皮損或疑似惡性腫瘤者。免疫組化可特異性標記VZV抗原。該檢查為有創操作,僅在其他檢查無法確診時考慮。
確診后應保持皮疹清潔干燥,避免抓撓導致繼發感染。穿著寬松棉質衣物減少摩擦,疼痛明顯時可冷敷緩解。飲食宜清淡,多攝入富含維生素B族的全谷物、瘦肉及深色蔬菜,限制辛辣刺激食物。急性期避免劇烈運動,恢復期可進行散步等低強度活動促進血液循環。高齡或免疫缺陷患者需警惕帶狀皰疹后神經痛,建議早期介入疼痛管理。出現視力改變、排尿困難或持續高熱等警示癥狀需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