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空腸管可能由術后胃腸減壓、腸內營養支持、消化道梗阻、胰腺炎治療、胃排空障礙等原因引起,可通過調整置管深度、更換營養液配方、藥物促動力、影像學定位、手術改道等方式治療。
1、胃腸減壓:
腹部手術后常需留置鼻空腸管進行胃腸減壓,通過負壓吸引排出胃內積氣積液。術后24-48小時需保持引流管通暢,每日記錄引流量,引流液突然減少可能提示管道堵塞。胃腸功能恢復后可通過夾閉導管觀察耐受性,逐步過渡到經口進食。
2、營養支持:
長期昏迷或吞咽障礙患者需通過鼻空腸管實施腸內營養。選擇螺旋型鼻腸管可降低反流風險,營養液輸注速度應從20ml/h開始逐漸加速。定期監測電解質和肝功能,注意腹瀉、腹脹等不耐受表現。營養配方可選用短肽型或整蛋白型制劑。
3、機械性梗阻:
消化道腫瘤或腸粘連可能導致梗阻,鼻空腸管可能與幽門狹窄、腸扭轉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嘔吐膽汁、腹脹等癥狀。保守治療期間需禁食并胃腸減壓,可嘗試甲氧氯普胺、紅霉素等促動力藥物。完全性梗阻需手術解除,部分梗阻可嘗試支架置入。
4、胰腺炎治療:
重癥胰腺炎患者早期需鼻空腸管實施空腸營養,減少胰液分泌。置管深度應超過Treitz韌帶30cm以上,選擇低脂要素飲食。監測血尿淀粉酶變化,注意導管相關性感染。伴隨劇烈腹痛、發熱時需排查胰腺壞死感染。
5、胃輕癱管理:
糖尿病或術后胃輕癱患者胃排空延遲,鼻空腸管可能與自主神經病變、胃竇動力障礙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早飽、惡心等癥狀。可嘗試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藥物,嚴重者需長期空腸營養。胃電圖檢查有助于評估胃電節律異常。
鼻空腸管護理期間應保持半臥位防止反流,每日口腔護理2次,定期更換固定膠布。營養支持階段建議選擇低滲配方,逐步增加膳食纖維。置管4周以上需考慮胃造瘺或空腸造瘺,長期置管可能引起鼻咽部潰瘍或食管狹窄。突發劇烈腹痛需立即影像學檢查排除腸穿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