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炎可能由皮膚屏障功能障礙、免疫系統異常、遺傳因素、環境刺激物、微生物感染等原因引起。
1、屏障缺陷:皮膚角質層結構蛋白如絲聚蛋白基因突變導致保濕因子減少,角質細胞間脂質排列紊亂,使外界過敏原更易穿透表皮。日常需使用含神經酰胺的潤膚劑修復屏障,避免堿性清潔劑。
2、免疫失調:Th2型免疫反應過度激活促使IL-4、IL-13等細胞因子大量分泌,引發瘙癢和炎癥。生物制劑如度普利尤單抗可特異性阻斷IL-4受體,口服抗組胺藥如氯雷他定緩解瘙癢。
3、遺傳傾向:FLG基因突變攜帶者患病風險增加3倍,約70%患者有過敏性疾病家族史。建議有家族史者從嬰兒期開始預防性保濕,定期進行過敏原篩查。
4、環境觸發:塵螨排泄物、花粉、寵物皮屑等吸入性過敏原可通過IgE介導的變態反應加重皮炎。室內濕度保持50%以下,使用防螨床品,接觸化學溶劑時佩戴防護手套。
5、菌群失衡:金黃色葡萄球菌定植率高達90%,其分泌的超抗原可激活T細胞。局部使用莫匹羅星軟膏控制感染,益生菌制劑如鼠李糖乳桿菌GG株可調節腸道菌群。
患者需長期堅持每日全身保濕,選擇棉質透氣衣物,水溫控制在32-37℃。適度補充ω-3脂肪酸深海魚、亞麻籽油有助于抗炎,低強度運動如瑜伽可減輕壓力誘發的瘙癢發作。急性期避免攝入已知過敏食物,穩定期建議采用輪替飲食法逐步建立耐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