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痹性腸梗阻可能由術后腸麻痹、電解質紊亂、腹腔感染、藥物副作用、神經系統病變等原因引起。
1、術后腸麻痹:腹部手術后腸道蠕動功能暫時抑制是常見誘因,可能與麻醉藥物影響、手術創傷刺激腹膜神經叢有關。建議術后早期床上翻身活動,咀嚼口香糖刺激迷走神經反射,必要時采用胃腸減壓管緩解腹脹。
2、電解質紊亂:低鉀血癥、低鎂血癥等導致腸平滑肌興奮性降低,血清鉀<3.0mmol/L時易出現腸蠕動消失。需靜脈補充氯化鉀、門冬氨酸鉀鎂等電解質,同時監測心電圖變化。
3、腹腔感染:化膿性腹膜炎或腹腔膿腫產生的炎性介質直接抑制腸蠕動,常伴發熱、腹膜刺激征。需針對性使用頭孢哌酮舒巴坦、奧硝唑等抗生素控制感染,嚴重者需超聲引導下穿刺引流。
4、藥物副作用:阿片類鎮痛藥通過激活腸道μ受體抑制蠕動,抗膽堿能藥物阻斷毒蕈堿受體同樣導致麻痹。臨床常用新斯的明拮抗阿片效應,減少哌替啶等藥物用量可改善癥狀。
5、神經系統病變:脊髓損傷、帕金森病等導致腸道神經調節異常,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引發腸動力障礙。需治療原發病,配合莫沙必利等促動力藥,嚴重腹脹者需肛管排氣。
日常需保持電解質平衡,術后患者應循序漸進恢復飲食,從流質過渡到半流質。適當腹部按摩配合溫水足浴可促進腸蠕動,避免長期臥床者每2小時變換體位。出現持續嘔吐、全腹膨隆伴壓痛需急診排除機械性腸梗阻,老年患者尤其注意監測腸鳴音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