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原位癌是宮頸上皮內瘤變CIN的最高級別病變,屬于癌前病變階段,通常無明顯癥狀,部分患者可能出現接觸性出血或異常陰道分泌物。
1、病理特征:
宮頸原位癌指癌細胞局限于上皮層內未突破基底膜,病理學表現為全層上皮細胞異型增生。顯微鏡下可見核分裂象增多、細胞極性紊亂,但間質無浸潤。國際婦產科聯盟FIGO將其歸類為CINⅢ級,與宮頸浸潤癌存在明確界限。
2、臨床表現:
約60%患者無自覺癥狀,常在宮頸癌篩查中發現。可能出現性交后出血、絕經后陰道流血等接觸性出血癥狀,或稀薄水樣、血性白帶增多。婦科檢查可見宮頸糜爛樣改變,但外觀無法與普通宮頸炎區分。
3、診斷標準:
確診依賴宮頸活檢病理檢查,需滿足上皮全層細胞異型性改變。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查TCT可發現高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HSIL,陰道鏡下醋酸白色上皮、點狀血管等特征性改變可指導活檢定位。HPV檢測多提示高危型持續感染。
4、進展風險:
未經治療的CINⅢ有12-40%概率進展為浸潤癌,平均進展時間約10年。高危型HPV持續感染、免疫抑制狀態、吸煙等因素會加速病情發展。規范治療后癌變風險可降至1%以下。
5、治療原則:
標準治療為宮頸錐切術LEEP或冷刀錐切,切除范圍需達到病變外緣3mm。保留生育功能者可行宮頸環形電切,無生育需求者可選擇全子宮切除術。術后需每3-6個月復查TCT+HPV至連續3次陰性。
確診宮頸原位癌后應嚴格戒煙、避免多個性伴侶以降低HPV再感染風險。適量補充葉酸、維生素C等抗氧化營養素有助于宮頸上皮修復,規律有氧運動可改善機體免疫功能。術后3個月內禁止盆浴和性生活,出現異常陰道流血或發熱需及時復診。建議適齡女性定期進行宮頸癌篩查,接種HPV疫苗可預防70%以上宮頸癌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