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風與無色素痣可通過臨床表現、發病機制、病理特征、發展規律、治療方法等方面區分。兩者均表現為皮膚色素脫失,但本質差異顯著。
1、臨床表現:白癜風皮損呈乳白色,邊界清晰且可進行性擴大,常伴毛發變白;無色素痣多為出生即有或幼年發病,邊緣呈鋸齒狀,形態穩定。白癜風可泛發全身,無色素痣多局限單側分布。
2、發病機制:白癜風與自身免疫攻擊黑素細胞相關,可能合并甲狀腺疾病等自身免疫病;無色素痣屬于先天性發育異常,黑素細胞數量減少或功能缺陷導致,無系統性疾病關聯。
3、病理特征:白癜風皮損處黑素細胞完全缺失,真皮可見淋巴細胞浸潤;無色素痣保留少量黑素細胞,無炎癥細胞浸潤。Wood燈檢查下白癜風呈亮藍白色熒光,無色素痣僅微弱顯色。
4、發展規律:白癜風具有進展性,可因外傷出現同形反應;無色素痣隨身體等比例生長,終生大小相對固定。白癜風夏季易加重,無色素痣不受季節影響。
5、治療方法:白癜風需綜合治療,外用糖皮質激素如鹵米松、鈣調磷酸酶抑制劑如他克莫司,配合窄譜UVB光療;無色素痣一般無需處理,影響美觀時可嘗試皮膚磨削或自體表皮移植。
日常需注意白癜風患者避免暴曬,穿著寬松衣物減少摩擦。無色素痣無需特殊護理,但需定期觀察形態變化。白癜風患者可適當補充含銅食物如堅果、貝殼類,無色素痣患者保持均衡飲食即可。兩者均建議每年進行皮膚專科隨訪,白癜風患者需額外監測自身免疫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