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道炎是陰道黏膜及周圍組織的炎癥反應,主要癥狀包括分泌物異常、瘙癢和灼熱感,常見類型有細菌性陰道病、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和滴蟲性陰道炎。
1、細菌性陰道病:
由陰道內菌群失衡導致,厭氧菌過度繁殖是主要誘因。典型表現為灰白色稀薄分泌物伴魚腥味,pH值常高于4.5。治療需調節陰道微生態平衡,常用藥物包括甲硝唑、克林霉素等抗生素。日常應避免過度沖洗陰道,選擇棉質透氣內褲。
2、假絲酵母菌病:
俗稱霉菌性陰道炎,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特征為豆腐渣樣白帶及劇烈瘙癢,糖尿病患者和抗生素使用者易發。治療采用抗真菌藥物如克霉唑栓劑、氟康唑口服制劑。保持外陰干燥,減少高糖飲食攝入有助于預防復發。
3、滴蟲性陰道炎:
由陰道毛滴蟲感染所致的性傳播疾病,表現為黃綠色泡沫狀分泌物伴明顯異味。伴侶需同步治療,常用藥物有替硝唑、甲硝唑等。治療期間禁止性生活,避免公共浴池交叉感染。
4、萎縮性陰道炎:
絕經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導致陰道黏膜萎縮變薄,出現干澀疼痛和淡血性分泌物。局部使用雌激素軟膏可改善癥狀,配合保濕劑緩解不適。適度進行盆底肌鍛煉能增強局部血液循環。
3、非感染性因素:
過敏反應或化學刺激也可引發炎癥,如洗劑過敏、衛生護墊摩擦等。表現為外陰紅腫和刺痛感,需立即停用致敏產品。冷敷可緩解急性癥狀,嚴重時需使用抗組胺藥物。
預防陰道炎需注意外陰清潔干燥,避免穿緊身化纖內褲。每日更換純棉內褲并用沸水燙洗,性生活前后及時清潔。飲食上增加酸奶等含益生菌食物,限制辛辣刺激食物攝入。出現持續瘙癢、異常分泌物或排尿疼痛時,建議盡早就醫進行白帶常規檢查,明確病原體類型后針對性治療。月經期勤換衛生巾,游泳后及時沖洗可降低感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