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瘙癢可能是"隱性"糖尿病先兆
55歲的劉先生近日一直感覺到皮膚癢得難受,開始以為是皮膚過敏,服了一些抗過敏類的藥物,但瘙癢一點也沒有減輕,后經醫院檢查,原來是由于血糖過高引起的瘙癢,也就是說劉先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患上了糖尿病。
提起糖尿病,大多數人都知道它的主要癥狀是"三多一少"(吃多、飲多、尿多、體重減少),但在有些輕型或"隱性"糖尿病患者,在早、中期并沒有這些明顯的癥狀出現,因此很容易被忽視。怎樣幫助早期糖尿病患者及時發現疾病,并且能遠離糖尿病引起的皮膚疾患呢?為此,記者采訪了解放軍304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馬學毅主任醫師。
馬主任說,糖尿病引起的皮膚病變有多種,病變范圍廣,種類多,對全身任何部位的皮膚都有損害。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1、皮膚瘙癢癥:因體內血糖過高使皮膚失水而干燥,導致氮質代謝物潴留在皮膚上刺激皮膚發生瘙癢。加上長期高血糖引起微血管病變,皮膚的供血供氧減少,皮脂腺、汗腺萎縮,進而使皮膚更干燥,瘙癢也進一步加重。還有的患者是由于糖尿病引起末梢神經炎導致感覺異常,甚至出現麻木,少部分人皮膚如針扎火燎一般疼痛或皮膚癢得難以忍受。
對于此類患者,專家建議,在病情確診后,首先要在醫生的指導下積極主動地控制血糖;其次是口服抗組胺類藥物,同時要外用皮膚洗液進行清洗,如合并有真菌感染,還應同時進行抗真菌治療。
2、無汗或多汗癥:主要是由于自主神經病變引起汗液分泌異常,造成無汗或多汗。病程長、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著血管病變,進而引起汗腺萎縮、皮膚汗毛脫落使皮膚干燥。
專家建議,由于無汗癥引起皮膚干燥、脫屑的患者,可外涂一些羊脂乳類的油性護膚品,穿棉制內衣。多汗癥可能會在皮膚皺褶處(如女性乳房下方、腹壁下方、腋下等部位)引起真菌感染或濕疹,此類患者最好勤洗澡以保持皮膚干燥,多用毛巾擦拭皺褶處的汗液,盡量少吃燙、熱、辣等刺激出汗的食物。
3、硬腫病:據統計,糖尿病患者硬腫病的發生率約為5%,女性多于男性。臨床表現為,局部皮膚出現硬化及非凹陷性腫脹。此類疾病常見于頸部、上半身、肩部、額部及上肢,患處皮膚潮紅,肥厚隆起,用手捏不起來。
專家建議,治療這類疾病主要是積極控制血糖,口服維生素E。此外,還應注意避免風寒,注意保暖,適當運動和鍛煉。
4、環狀肉芽腫:這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皮膚病,分局限型和播散型。此病與糖尿病的關系密切,臨床表現為,局限型皮損好發于手足背及耳廓。初起為小片硬的丘疹,淡紅色或正常膚色,逐漸向外擴展,融合成環狀,中心平坦,邊緣隆起,由小丘疹排列組成。播散型起病急,全身都有米粒大小的小丘疹。
專家建議,如果范圍小,可用手術或者冷凍治療,也可口服一些藥物,另外,本病的防治以自我調養為主,積極治療控制糖尿病。同時要避免蚊蟲叮咬,防止紫外線過多照射。
5、皮膚細菌感染:主要是由于患者皮膚表面的菌群平衡失調,從而有利于潛在的致病類菌(如革蘭陽性球菌等)快速生長引起的。由于糖、脂肪、蛋白質代謝呈紊亂狀態,身體免疫功能下降,抵抗力明顯減弱。組織細胞營養減弱,局部抵抗能力差。因此,極易出現毛囊炎、癤腫、癰及皮膚潰瘍、紅斑和皮膚破損等疾病,進而引起高熱、打寒顫和四肢無力。嚴重者甚至導致局部組織壞死或壞疽。常見于肥胖和血糖過高的患者。
專家認為,此病一是用抗生素進行治療;二是對未形成膿腫的除外用紅霉素類軟膏外,要輔于紫外線、超短波等物理治療;三是對病變面積較大而且已經有膿液形成的,要及時進行切開引流。
6、真菌感染:糖尿病患者由于機體抵抗力降低,一旦出汗增多,在身體溫暖和潮濕的部位(外陰部、乳房下、腳趾間等)很容易發生真菌感染,引起股癬、手足癬和念珠菌感染導致的甲溝炎。未能得到控制和及時治療的糖尿病患者還容易發生深部真菌感染,如念珠菌性肺病、隱球菌性腦膜炎、肺曲霉病等。
專家建議,糖尿病患者更要注意身體潮濕部位的衛生,要使這些部位盡量保持干燥,一旦感染,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在治療糖尿病的同時及時服用抗真菌類藥物。對于深部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治療時一定要與普通的病癥區分對待,切勿由于粗心大意失去最佳的治療機會。
馬主任最后提醒大家,一是不要放過糖尿病的任何蛛絲馬跡,出現皮膚異常及時到醫院檢查;二是一旦出現了糖尿病引起的皮膚疾病,一定要及時到醫院治療,以免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