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睡眠障礙可通過調整作息習慣、改善睡眠環境、心理行為干預、藥物治療、原發病管理等方式治療。兒童睡眠障礙通常由生理發育因素、環境干擾、心理壓力、神經系統異常、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建立規律作息是改善睡眠的基礎。固定就寢和起床時間有助于調節生物鐘,睡前1小時避免劇烈活動或電子屏幕刺激。日間適當增加戶外運動,如跳繩、騎自行車等消耗體力的活動,但傍晚后應轉為安靜游戲。學齡兒童建議晚間睡眠時長達到9-11小時。
臥室溫度保持在20-24℃為宜,使用遮光窗簾消除光線干擾,選擇硬度適中的床墊和透氣棉質寢具。白噪音機或輕柔音樂可掩蓋環境雜音,夜燈亮度需低于30勒克斯。避免在臥室放置電子設備,睡前進行溫水浴或足浴有助于放松身心。
認知行為療法對焦慮性失眠效果顯著,可采用睡眠限制法、刺激控制法等技術。通過繪本共讀、漸進式肌肉放松訓練緩解睡前緊張,對噩夢驚醒的兒童需進行安全感重建。家長應避免睡前批評教育,建立正向的睡前程序如擁抱、故事時間等。
褪黑素受體激動劑如雷美替胺適用于晝夜節律紊亂,抗組胺藥如羥嗪可用于短期癥狀控制,α2-腎上腺素能受體激動劑如可樂定對注意力缺陷合并失眠有效。藥物治療需嚴格遵循醫囑,通常作為行為干預無效時的二線方案,用藥期間需監測晨起困倦等副作用。
睡眠呼吸暫停需耳鼻喉科評估腺樣體肥大情況,必要時行腺樣體切除術或扁桃體切除術。不寧腿綜合征可能與鐵缺乏有關,需檢測血清鐵蛋白水平。癲癇、自閉癥譜系障礙等神經系統疾病伴發的睡眠問題,需要多學科協作制定個體化方案。
保證每日攝入富含色氨酸的小米、香蕉等食物,晚餐避免高糖高脂飲食。白天進行至少6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游泳、球類活動,但睡前3小時應結束劇烈運動。建立睡眠日記記錄入睡潛伏期、夜醒次數等參數,定期隨訪評估干預效果。持續存在日間嗜睡、認知功能下降等情況需及時轉診睡眠專科。